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慈溪普济寺古松

标题包含
咏慈溪普济寺古松
三国名臣宅,千楹释子宫。 但求除橘籍,不见老松公。 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 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翌(1097年-1167年),字新仲,号灊山居士,南宋诗人。他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 朱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朱松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曾任秘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关于三国时期名臣故居的诗。诗中描绘了这座房屋的壮观和优雅,以及房屋主人高洁的品质。这位名臣虽然年迈,但仍然有着凌云壮志,他的品格犹如一棵苍松。然而,尽管他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他仍然需要警惕生活中的雷雨时刻,因为在这种时刻,他的才华可能会再次得到展现,就像一条即将化龙的蛟龙。
去完善
释义
1. 三国:这里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即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的时期(220-280年)。 2. 名臣:指在朝廷中有很高声望和地位的大臣。这里可能指的是曾任慈溪普济寺住持的文人墨客。 3. 宅:住宅,这里指寺庙。 4. 楹:古代房屋的量词,一间为一楹。 5. 释子:对佛教僧人的尊称。 6. 但求:只希望能。 7. 除橘籍:指将橘子树移植出去。 8. 老松公:比喻古老的松树。 9. 怀抱:指松树向上的生长姿态。 10. 凌云:形容高耸入云的景象。 11. 规模:指松树生长的范围。 12. 偃盖:枝叶广茂的样子。 13. 须防:需要注意防止。 14. 雷雨际:雷雨交加的时候。 15. 恐复化为龙:担心松树被雷击后会变成神龙。这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古松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咏慈溪普济寺古松》中,作者朱翌以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来赞美古松的雄伟姿态和高尚品质。 开头两句“三国名臣宅,千楹释子宫”,借用了历史背景,将古松所处的环境与古代英雄人物联系起来,突显其非凡的地位。接下来的四句,“但求除橘籍,不见老松公。 怀抱凌云上,规模偃盖同。”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古松的巍峨壮观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差异。最后两句,“须防雷雨际,恐复化为龙。”以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古松顽强的生命力和昂扬的斗志,寓意着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它都能坚定信念,坚韧不拔。 整首诗既赞美了古松的外在形象,又揭示了它的内在精神,赋予它以人格化的品质,使之成为一种象征,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人生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慈溪普济寺古松》是南宋诗人朱翌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述了慈溪普济寺的古松以及周围环境的景象。在这首诗中,朱翌通过对古松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岁月沧桑和自然美景的感慨。 创作时间: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初期。 在这段时间里,朱翌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他在宋高宗时期曾担任过尚书郎等官职,后因触怒权臣秦桧而被罢免。晚年时,他退居慈溪普济寺,开始了隐逸生活。这期间,他以诗歌抒发对世事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一时期的南宋,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宋高宗时期,秦桧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导致士人阶层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然而,由于南宋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文化、科技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翌选择了隐逸生活,以诗歌寄托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