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
荒郊多腐草,故苑近清秋。
棘密何胜数,囊轻莫尽收。
月高疑爝息,天远认星流。
紫桂风微急,红兰露徧浮。
已能穿永巷,更欲拂高楼。
灭烛方无寐,鸣蛩相荐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荒凉的原野上杂草丛生,古代的皇家园林如今已临近深秋。
荆棘丛生,数不胜数,轻轻地挂在枝头却似乎无法全部收获。
月亮高悬,仿佛熄灭火把一样明亮;天空高远,星星点点如同河流般流动。
紫色桂树间的风吹过,带来微微的香气;红色兰花上的露珠漂浮着,折射出一片晶莹。
它们已经能够穿越漫长的巷子,还要努力地攀附到高高的楼房。
熄灭了蜡烛也无法入睡,蟋蟀的叫声让我更加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荒郊:荒凉的原野。
2. 故苑:昔日的园林。
3. 清秋:指秋天清爽明朗的天气。
4. 棘密:荆棘密集。
5. 何胜数:无法尽数。
6. 囊轻:形容萤火虫数量稀少。
7. 莫尽收:不能全部捕捉。
8. 月高:指月光明亮。
9. 疑爝息:怀疑是火把熄灭后的光亮。
10. 天远:天空高远。
11. 认星流:误以为流星划过。
12. 紫桂:紫色的桂花。
13. 红兰:红色的兰花。
14. 露徧浮:露水四处飘散。
15. 已能穿永巷:已经能够穿过长长的巷子。
16. 更欲拂高楼:还想飞向高高的楼台。
17. 灭烛:熄灭蜡烛。
18. 无寐:无法入睡。
19. 鸣蛩:蟋蟀的鸣叫。
20. 荐愁:传递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萤》这首古诗通过对萤火虫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首联“荒郊多腐草,故苑近清秋”,描述了萤火虫在荒凉郊外与古老花园中的活跃场景,体现出秋天萧瑟的氛围。颔联“棘密何胜数,囊轻莫尽收”,用密集的荆棘和轻便的囊袋比喻捕捉萤火虫的困难,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颈联“月高疑爝息,天远认星流”,通过月高、天远的景象衬托出萤火虫的光芒微弱而遥远,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紫桂风微急,红兰露徧浮”,描绘出萤火虫穿越紫色桂花树丛、红色兰花地带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生命的活力。尾联则借“已能穿永巷,更欲拂高楼”说明萤火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之强,以及它们渴望照亮黑暗的意愿。
最后两句“灭烛方无寐,鸣蛩相荐愁”,则是以蟋蟀的叫声为引子,表达诗人在黑暗中看到萤火虫的光芒,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萤火虫的光芒,驱散内心忧愁的期盼。整首诗色彩鲜明,富有动感,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萤》这首诗是中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刘筠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据史书记载,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980年前后,正值刘筠晚年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刘筠虽然生活较为清贫,但他仍坚持文学创作,以抒发心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宋代初期,由于历经战乱,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艺术也开始繁荣。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关注自然和人生,注重诗歌的寓意和情感表达。刘筠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
在《萤》一诗中,刘筠以萤火虫为引子,通过描绘萤火虫的光亮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特点,象征了生命之光的坚韧。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