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理喻 其一

标题包含
理喻 其一
邮亭羁客寒无氊,夜怀家山情惘然。 灯前坐感雨萧瑟,浩叹达晓愁无眠。 邻翁不出蓬茨里,听雨听风心似水。 黄昏鼻息已雷鸣,往往簷喧不经耳。 愁霖一种声纷纷,邻翁不闻羁客闻。 是中转物有妙理,起予暗契瞿昙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范浚(1090-1150),字子济,号潜溪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金华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裔。 范浚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中举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金华一...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邮局旁的旅人寒夜里无毡可依,晚上思念家乡心情迷茫。坐在灯前感觉夜晚的雨水萧瑟,哀愁到早晨都无法入睡。邻居的老翁隐居在蓬茨小屋中,心如止水地听雨听风。傍晚时分他的鼻息如雷鸣般响动,房檐的雨声似乎不太入耳。忧愁的雨天里声音纷杂,邻居老翁听不见而旅人却能听到。这其中转移物态有巧妙的道理,启发我理解佛陀的智慧和奥义。
去完善
释义
1. "邮亭羁客":邮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息的公用房舍;羁客,指旅居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作为旅人在邮亭过夜。 2. "无氊":没有毡子。氊,音zhān,即毡子,一种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制成的垫子或覆盖物。 3. "家山":家乡的山水,引申为故乡。 4. "浩叹":大声叹息。 5. "达晓":直到天亮。 6. "蓬茨":蓬草搭成的简陋房子。茨,音cí,即蓬草。 7. "黄昏鼻息已雷鸣":黄昏时分,邻翁的鼾声如同雷鸣一般。 8. "簷喧":簷,音yán,屋檐。簷喧,即屋檐上的风雨声。 9. "愁霖":霖,音lín,指连日的阴雨。愁霖,形容使人忧愁的阴雨天气。 10. "转物":指看待事物的方式转变。 11. "瞿昙":即佛陀,释迦牟尼的姓氏。这里借指佛教教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羁旅生活的诗作。诗人以自己寄居邮亭的寒苦生活开篇,通过对“寒无氊”的细节描绘,展现出游子在外的生活困境。而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又怀想家乡,表现出深深的思乡之情。然而,思乡之情并无法化解眼前的困厄,反而令诗人心情更加惆怅,以至于整夜难眠。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邻翁在风雨中的恬淡心境。尽管外界环境纷扰不断,但邻翁却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这种超脱的心境,与诗人的焦躁不安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反衬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人借用邻翁的形象,传达出禅宗所说的“转物”之理,即面对外界纷扰,能够超越物欲,达到心灵平静的境界。这一境界,正是诗人内心渴望却又难以达到的。而这一境界,也正是诗人对佛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羁旅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思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使得诗篇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对佛家思想的感悟,传达出人生哲理,使得诗篇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理喻 其一》是南宋文人范浚的著名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范浚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他生活在南宋年间,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个时代也是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特别是金人的入侵,使得国家的疆土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范浚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但由于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学术的追求,最终辞官回乡,专注于文学和教育。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理喻 其一》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下创作的。诗中,他以哲理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