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洲
芳洲日云夕,薄言撷兰荃。
悠悠无与赠,脉脉空自怜。
美人洵且都,为加一笑嫣。
知己古所重,欲报甘縻捐。
未省晼晚姿,可复成春妍。
彼哉爨下桐,犹为朱丝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芳草洲上夕阳斜,摘取香草语轻声。
幽幽无人赠予我,满怀深情暗自伤。
佳人美好应相聚,笑语如花添娇颜。
知交自古受重视,愿以真诚报答友。
不知人生晚景至,仍能再现春光美。
那厨房旁的梧桐树,曾是琴瑟奏佳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芳洲:美好的地方,这里指诗人的心灵归属地。
2. 薄言:表示轻微的行动,即轻轻地采摘。
3. 撷:摘取。
4. 兰荃:兰花和荃花,都是古人喜爱的香草。
5. 悠悠:指时间的漫长。
6. 无与赠:无人可以赠送这些花草。
7. 脉脉:默默地。
8. 空自怜:只能独自哀怜。
9. 美人和:美女和谐相处的样子。
10. 洵且都:确实且完美地融合了。
11. 为加:增添了。
12. 一笑嫣:微笑的容颜。
13.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
14. 古所重:自古以来就被重视。
15. 欲报甘縻捐:愿意回报别人的深厚恩情。
16. 未省:不了解。
17. 晼晚:夕阳西下的时光。
18. 姿:状态。
19. 可复:能否恢复。
20. 春妍:春天的美丽。
21. 彼哉:那个。
22. 爨下桐:指被烧掉的梧桐木。
23. 犹为:仍然作为。
24. 朱丝弦:红色的琴弦。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在诗的开头,诗人以芳洲的日落景色为背景,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随后,诗人描述了采摘兰花和荃草的过程,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无奈。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了美人、知己等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知音的渴望。然而,诗人又表示,虽然自己尚未达到美好的境界,但他仍然愿意为了追求理想而努力。最后,诗人以爨下桐和朱丝弦作为比喻,表达了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芳洲》是唐代诗人李兼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35年至746年之间,即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天宝年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李兼作为一位文人墨客,生活在大唐盛世的繁华之中,但他的人生际遇却并不平坦。他曾在官场上担任过一些职务,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屡遭排挤,一生仕途坎坷。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盛世的景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人们在田野间辛勤劳作,追求美好生活。然而,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感慨。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在那个时代,虽然社会表面看似繁荣,但实际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差距加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众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