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编竹状玲珑,庭闱尽处中。 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功。 春昼曾妨燕,寒宵岂隔风。 都堂重献赋,明处忆牢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竹错落有致,竹林幽深宁静。 不经过竹枝的努力,怎能有竹叶飘落的优雅。 春天阳光明媚时,竹叶遮挡了燕子。 寒夜风起时,竹叶怎能抵挡寒风。 在都堂再读古文,深感古人的智慧如翠竹般深沉。
去完善
释义
1. 编竹:指帘子的编织方式。 2. 玲珑:形容物体精巧细致。 3. 庭闱:庭院;内室。 4. 不由:不受。 5. 经纬:这里指织布时的横竖线,比喻条理秩序。 6. 安有:怎么会有。 7. 卷舒:收起或展开。 8. 春昼:春天的白天。 9. 妨:阻碍。 10. 寒宵:寒冷的夜晚。 11. 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12. 都堂:唐、宋时尚书省的长官办公的地方。 13. 重献赋:再次献上赋文。 14. 明处:明亮的地方。 15. 忆:思考;回忆。 16. 牢笼:关鸟兽的器具,这里指诗人的才华被束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帘”,是诗人杜衍对帘子的赞美和颂扬。诗中的帘子并非普通的窗帘或门帘,而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形象地描述了帘子的结构特征。同时,帘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成为连接室内外空间的重要元素。 在诗歌的第一联,诗人描述了帘子的形状和材质,用“玲珑”来形容帘子的精美,突出了其艺术美感。第二联则强调了帘子的功能,即使在无风的日子里,帘子也能自动展开和收拢,起到了调节室内外空气流通的作用。 在第三联中,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的白昼和寒冷的夜晚,表达了帘子对于室内环境的保护作用。它不仅防止阳光直射,也在寒冷的天气里阻挡寒风侵袭。最后两联则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帘子的深深眷恋之情,怀念那些在帘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帘》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杜衍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所作。这一年正值宋朝政治改革的阶段,宋仁宗在士大夫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个时期,杜衍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任枢密使,成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在庆历四年的某个春日,杜衍在经过皇宫的一角时,看到了垂下的帘幕,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帘》。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帘幕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朝廷政治的关心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他用“影落空阶静不哗”来形容帘幕的影子映在台阶上,宁静而不嘈杂,暗示了当时朝廷政治的稳重和有序。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