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杂诗呈逢原

标题包含
杂诗呈逢原
鸿雁最知时,未逃罗与网。 不能忘稻粱,千里安得往。 鸣蜩腹空虚,见喙因其响。 丹凤穴九霄,虞人常梦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雁最懂时间,无法逃脱猎人和网。 为了生存不能忘记食物,即使千里也要前行。 蝉叫声中有虚空,听到声音就见到嘴巴。 凤凰在九天筑巢,这景象让人们梦想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鸿雁:指大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雁象征着忠诚、坚韧和团圆。 2. 最知时:最能把握季节变化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大雁在春秋两季迁徙的习性。 3. 罗与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比喻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4. 稻粱:稻谷和小麦。这里代表食物,象征生活所需。 5. 安得往:如何能够到达。这里表示大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 6. 鸣蜩:指蝉。这里的“腹空虚”是形容蝉饥饿的状态。 7. 见喙因其响:指蝉在饥饿时发出叫声,希望能吸引到食物。 8. 丹凤穴九霄:指凤凰栖息的高处。这里用来比喻理想的生活境地。 9. 虞人:古代负责山林川泽保护的官员。这里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者。 10. 常梦想:经常梦想,表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杂诗呈逢原”为题,表达了诗人孙觉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诗人通过对鸿雁、鸣蜩、丹凤等事物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哲学的深度理解。 首联“鸿雁最知时,未逃罗与网”,描述了大雁飞行随季节变换的特征,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鸿雁象征着自由,而现实中的人们往往被世俗束缚,难以随心所欲地生活。 颔联“不能忘稻粱,千里安得往”,表达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只能不断地为生活奔波劳碌。 颈联“鸣蜩腹空虚,见喙因其响”,以鸣蜩比喻人生的空虚,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无奈。同时,这一联也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因为内心的空虚而去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尾联“丹凤穴九霄,虞人常梦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丹凤象征高贵和美好,诗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如丹凤般翱翔九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使得这一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只能成为人们的梦想。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呈逢原》是北宋诗人孙觉在公元1069年所作。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神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孙觉作为文人,此段时间他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在官场,他曾担任多个官职,如尚书祠部员外郎、国子监祭酒等,对朝廷忠诚尽职。而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也成绩斐然,其诗歌作品以淡雅清新著称,被誉为“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在这首《杂诗呈逢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孙觉的人生追求。诗句描绘了江山景色以及人物心境,体现了孙觉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慨。在诗的结尾处,孙觉借禅意来抒发情感,透露出了他渴望远离世俗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心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