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亭
真人昔未起,奔鹿骇四方。
连延天目山,两乳百里长。
有地跨江海,无种生侯王。
中宵燎穹旻,列石表坛场。
朱旗大梁野,英气吞八荒。
寥寥百年后,故物亦已亡。
所余彼巉岩,峰巅屹相望。
主人承明老,星斗工文章。
筑亭紫霄上,坐客苍株旁。
攀云弄明月,晓星生扶桑。
禹山隔波涛,简书永埋藏。
愿逢希夷使,水土还故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介亭:指位于浙江绍兴的介子推庙前的亭子,这里用作诗题。
2. 孙觉: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3. 真人:此指道教神仙。
4. 奔鹿:比喻世俗之人。
5. 天目山:位于浙江临安,是著名风景名胜之一。
6. 两乳百里长:形容天目山的双峰绵延百里的壮观景象。
7. 有地跨江海,无种生侯王:此处暗指地域广阔但并未出现诸侯王。
8. 中宵燎穹旻:指半夜时分烧火的场景。
9. 列石表坛场:用石头堆砌成祭坛。
10.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一带。
11. 英气吞八荒:形容豪杰之气势磅礴。
12. 百年后:指很久以后。
13. 故物:过去的遗物。
14. 巉岩:陡峭的山石。
15. 望:互望。
16. 主人承明老:指承明代主人。
17. 星斗工文章:以星星为文章,形容才情横溢。
18. 紫霄:象征仙境的亭子。
19. 苍株:指苍松翠柏等树木。
20. 攀云弄明月:描述在月夜中攀登高峰的场景。
21. 晓星生扶桑:意为黎明时分星辰升起。
22. 禹山:即会稽山。
23. 波涛:指江河湖泊。
24. 简书:古代官方文书。
25. 希夷使:传说中的使者。
26. 水土还故常:希望河流与土地恢复原状。
去完善
赏析
《介亭》孙觉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诗人以"真人昔未起,奔鹿骇四方"开篇,描绘了古代的神话场景,充满了神秘色彩。紧接着,“连延天目山,两乳百里长”形象地描绘了天目山的壮丽景色,也预示着诗歌即将展开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诗中的“有地跨江海,无种生侯王”,表现了土地的广袤和神秘力量,暗示了江山社稷的变化无常。而“中宵燎穹旻,列石表坛场”则描述了古代祭祀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天地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朱旗大梁野,英气吞八荒”展示了英雄的豪迈气概,使得诗歌的氛围变得更加激昂。然而,“寥寥百年后,故物亦已亡”又道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
“所余彼巉岩,峰巅屹相望”则再次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壮观,也为下文描绘的情景铺垫了背景。接下来的“主人承明老,星斗工文章”则将视角转向了文人墨客,他们在这里驻足停留,挥毫泼墨,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的最后部分,“筑亭紫霄上,坐客苍株旁”描绘了文人们在此聚会的情景,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友情的感慨。最后的“攀云弄明月,晓星生扶桑。禹山隔波涛,简书永埋藏。愿逢希夷使,水土还故常”则以浪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介亭》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孙觉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此诗作于公元975年,正值宋太宗赵炅在位期间,这时北方的契丹族正在逐步崛起,对北宋形成较大的军事压力。孙觉在这一年里任滁州知州,因此为表达对国家强盛的愿望和为民做事的心愿,写下了这首抒发个人感慨的诗篇。
孙觉在当时可谓文坛名士,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多次受到皇帝的赞赏和提拔。但在这首诗中,他以“独持汉节过辽东”的坚定态度,表达了自己在面临强敌时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愿景。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北宋社会相对稳定,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外部势力的威胁,使得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环境下,孙觉以他的才情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