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黄山故人

标题包含
寄黄山故人
鬓毛黑漆面如丹,曾待亲舆作长官。 天禄雠书身长大,江都入梦涕涟澜。 窗中山色经秋瘦,枕底溪声入夜寒。 三十六峰应好在,何年更得上楼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头发乌黑亮丽,脸色红润,曾经的显赫地位,伴随权力的失去,渐渐遥远。回忆起昔日一同读书的日子,那些美好的时光都变成了眼泪。秋天的山景变得萧条,夜晚的溪水声音显得冰冷。那些曾经的友谊和往事,只能在梦中回味。期望有一天能够再次相聚,共享那曾经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寄:邮寄,传送。这里指把诗送给黄山故人。 2.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3.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在黄山的老朋友。 4. 鬓毛黑漆面如丹:形容头发乌黑,面色红润。 5. 曾待亲舆作长官:曾经等待亲人乘坐的车队担任长官。 6. 天禄雠书:在天禄阁校对书籍。 7. 江都入梦:梦见扬州(古称江都)。 8. 涕涟澜:泪流满面。 9. 窗中山色经秋瘦:窗外秋天的山景变得稀疏。 10. 枕底溪声入夜寒:夜晚听到枕头下面的溪水声音感到寒冷。 11. 三十六峰:黄山上共有三十四座山峰,此处泛指黄山众多山峰。 12. 上楼看:登上高楼观看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寄黄山故人》孙觉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形象和心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黄山的向往。 首联“鬓毛黑漆面如丹,曾待亲舆作长官”描绘了诗人自身的形象,表达了他曾经的地位和身份。“鬓毛黑漆”形容头发乌黑亮丽,象征着年轻与活力;“面如丹”则表达了诗人红润的脸色,显示出他的健康与活力。 颔联“天禄雠书身长大,江都入梦涕涟澜”描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天禄雠书”指的是在官府中从事文书工作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江都入梦涕涟澜”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过去的感慨。 颈联“窗中山色经秋瘦,枕底溪声入夜寒”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的优美与宁静。“山色经秋瘦”表现了秋天山色的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枕底溪声入夜寒”则表达了夜晚的宁静与寒冷,衬托出诗人孤独的心境。 尾联“三十六峰应好在,何年更得上楼看”表达了诗人对黄山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怀念。“三十六峰”指的是黄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黄山的热爱;而“何年更得上楼看”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登上黄山,欣赏那里的美景,同时也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黄山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黄山故人》是北宋著名文人孙觉的一首思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5年前后,正值北宋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诗人孙觉在当时已是文坛的佼佼者,他与黄庭坚、苏东坡等人交好,共同推动着北宋诗歌的发展。 然而,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孙觉的人生却遭遇了不小的波折。他在官场上的晋升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至地方任职。因此,这首《寄黄山故人》可以看作是孙觉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诗中提及的“黄山故人”,或许是指他早年结识的挚友,也可能是指那些在远方的朋友们。通过这首诗,孙觉表达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