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范公堂
萧萧狱曹掾,有堂名范公。
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
维时狴牢下,枉直情毕通。
太守异趣舍,挺然不回从。
事事争救之,粉屏记其终。
殆公三年归,字满无所容。
官小俸禄薄,家居率穷空。
卖马以自给,徒行气弥充。
后公在朝廷,搢绅伏其忠。
三黜坐正谏,流离成老翁。
我欲绘公像,置祠狱官中。
公名塞天壤,文字未易工。
不若揭以榜,因之晓愚蒙。
后来仰高山,相与传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小小的狱卒,他的堂名为“范公”。岁月渐渐流逝,老父亲们仍然在谈论着他的清正之风。在那个时候,监狱里的情况一目了然,每个人的案情都被公之于众。太守对他是不同的,他坚决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他都努力挽救,用文字记录他们的结局。当范公离开了三年之后,那满墙的文字已经无处安放。他的官职虽然卑微,薪水也不高,但在家里的生活却很清苦。他卖掉自己的马来维持生活,但心中的正气却越发充盈。后来,范公在朝廷里得到了尊重。因为他的正直谏言,他被罢免了三次,最后成为了一个流离失所的老者。我想画一幅范公的画像,放在监狱官员的祠堂里。范公的名字已经成为永恒的传说,但我担心我的文字无法表达出他的一切。不如写一张榜文,让更多的人明白他的精神。后世的人们仰望这座高山,共同传播他的精神,直到永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范公堂:题目,指写范公堂的文章。
2. 萧萧:冷落的样子。
3. 狱曹掾(yuè):监狱官员。
4. 范公: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任苏州知州,治理狱事严谨公正,百姓称之为“范公”。
5. 岁月益已久:时间已过去很久。
6. 父老传清风:年长的百姓仍在称颂范公的清廉之风。
7. 维时:那时。
8. 狴牢(bì láo):牢狱。
9. 枉直情毕通:曲直分明,彰显公道。
10. 太守:地方长官,这里指苏州知州。
11. 异趣舍:与众不同的兴趣和舍弃。
12. 挺然不回从:坚定地不走歪门邪道。
13. 事事争救之:尽力帮助解决狱中的问题。
14. 粉屏:古代记事本。
15. 字满无所容:记录满满,纸张已经不够用。
16. 官小俸禄薄:官职低微,薪水菲薄。
17. 卖马以自给:卖掉马匹维持生活。
18. 徒行气弥充:德行充沛,精神昂扬。
19. 后公在朝廷:范仲淹后来升任朝廷官员。
20. 搢绅(jìn shēn):士大夫阶层。
21. 三黜坐正谏:多次被贬谪,因为直言进谏。
22. 流离成老翁:历经沧桑成为老者。
23. 置祠:建立祠堂。
24. 塞天壤:名字响彻天地。
25. 文字未易工:描绘他的形象不容易。
26. 揭以榜:张贴告示。
27. 晓愚蒙:使愚昧的人明白道理。
去完善
赏析
《题范公堂》孙觉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范公清廉正直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范公的深深敬仰之情。
首联“萧萧狱曹掾,有堂名范公”,开篇点明主题,交代了诗的背景。通过对比范公崇高的地位与他的实际职位,暗示出范公虽然身处低职却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品质。
颔联“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写时间流逝,而范公的事迹和品德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种美好的声誉也反映出了范公的高尚品质深入人心。
颈联“维时狴牢下,枉直情毕通”,描述范公审理案件时,无论是冤屈还是罪有应得的人,他都公正无私地对待。这里展示了范公严谨的执法精神以及他以民为本的原则。
尾联“不若揭以榜,因之晓愚蒙。后来仰高山,相与传无穷”,提议将范公的高尚品质绘成画像,使世人皆知。表达诗人期望后世之人都能学习范公的高尚品格,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不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范公堂》是北宋著名文人孙觉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074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孙觉任职地方官吏,身处民间百姓之中,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厚的关切之情。他深感当时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巨大,人民生活困苦,遂以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期待。
在宋神宗在位期间,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官员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等。此时,王安石正在进行变法改革,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阻力,使得变革效果有限。
孙觉本人曾大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也逐渐认识到改革的局限性和弊端。因此,在这首《题范公堂》中,他以范公(即范仲淹)为榜样,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理想和期望。他希望政府能够关注民生,选拔贤能之士,改革政治制度,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