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僧游山

标题包含
送僧游山
云身自在山山去,何处灵山不是归?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游历在群山中,哪座灵山不意味着归宿?夕阳西下,步入古老的寺庙,雪花飘落在僧袍上。
去完善
释义
1. 云身:这里指僧人,佛教认为佛或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形,可以变化万千,此处借指僧人之自由自在。 2. 山山:一座座山峰,每一座。 3. 灵山: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圣地,这里泛指高僧修行之处。 4.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5. 寒林:冬天寒冷的树林。 6. 古寺:年代久远的寺庙。 7. 水田衣:僧人的袈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僧人游山的洒脱自在与对灵山胜境的向往。“云身自在山山去”一句,以云为喻,描绘出僧人的无拘无束,自由行走于群山之间的形象。而下句“何处灵山不是归”则传达出诗人对灵山的敬仰和信仰,并暗示了无论走到何处,灵山都是心灵的归宿。诗的后两句则以日落时分,僧人在寒冷的树林中投宿古寺,雪花飘落在他的僧袍上这一画面,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及其超脱世俗的心境。全诗景象生动,寓意深刻,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僧人游山的深刻理解及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游山》是唐代诗人熊孺登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在诗歌领域,这一时期被称为“唐变”时期,诗歌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熊孺登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怀疑,心情沉重。然而,他在诗歌创作上却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更是备受赞誉。在这首《送僧游山》中,熊孺登以送别友人为契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已经十分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将佛教作为心灵的寄托。熊孺登在此诗中,通过送友人游山这一情节,展现了他对佛教信仰的尊重和理解。此外,唐德宗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也对诗人产生了影响,使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从而更加向往隐居生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