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天无云
杳杳复苍然,无云日暮天。象分青气外,景尽赤霄前。
渐吐星河色,遥生水木烟。从容难附丽,顾步欲澄鲜。
但见收三素,何能测上玄。应非暂呈瑞,不许出山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遥远的天际渐渐显得苍白,太阳已经落山,天空中没有一片云彩。大气中的现象分化开来,展现出一片壮丽的前景。
渐渐地,星星和银河开始闪烁,而远方的水和树木则燃烧着烟雾。这个过程是如此自然流畅,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我们只能一步步地观察这个美丽的景象,并尽力去理解它的美丽所在。
只有那三样东西收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勉强捕捉到它的美,但是我们却无法完全理解这种深邃的美丽。这不是暂时的美景,而是大自然的一种永恒的力量,不允许我们从这无尽的景色中走出来。
去完善
释义
1. 杳杳:深远的样子。
2.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3. 象分:景象分明。
4. 青气:青云,高空的云气。
5. 赤霄:红色的天际。
6. 星河:银河。
7. 水木烟:草木之气。
8. 从容:慢慢悠悠的样子。
9. 难附丽:难以附着于他人。
10. 顾步:慢慢行走。
11. 澄鲜:清澈明亮。
12. 三素:神话中的三星神,又叫三星,即福、禄、寿三星。
13. 上玄:天空。
14. 暂呈瑞:暂时出现祥瑞。
去完善
赏析
《日暮天无云》是唐朝诗人熊孺登所作的一首描绘夕阳美景的诗篇。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展现了日落时分天空的美景。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杳杳复苍然,无云日暮天”,描述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浩渺。诗人以“杳杳”来形容天空深邃的景象,同时又通过“苍然”一词来传达其辽远之感。紧接着,诗人强调“无云日暮天”,即在没有云彩遮蔽的情况下欣赏夕阳余晖,这种画面更为纯粹、壮观。
接下来的四句“象分青气外,景尽赤霄前。渐吐星河色,遥生水木烟”,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细致描绘了天空中色彩的变化。首先,他提到“象分青气外”,象征着遥远的青色之气在天空中扩散,这与“无云日暮天”相呼应,展现出一片清朗的天空。紧接着,诗人用“景尽赤霄前”来说明,当太阳即将落下地平线时,赤色的霞光充满了整个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后,诗人进一步描述道:“渐吐星河色,遥生水木烟。”随着夜幕降临,星星逐渐闪烁,仿佛从天空中散发出它们的光芒;与此同时,江河湖泊、草木之间的水气蒸腾,形成一片氤氳的水汽,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色画卷。
诗的后四句“从容难附丽,顾步欲澄鲜。但见收三素,何能测上玄。应非暂呈瑞,不许出山川。”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之情。在这四句诗中,诗人首先以“从容难附丽”表达了自己无法完全捕捉到眼前的美景,只能驻足观望的心情。接着,他以“顾步欲澄鲜”来形容自己在欣赏美景时的喜悦和期待。随后,诗人提到“但见收三素,何能测上玄。”这里的“三素”指的是青、白、赤三种颜色,这里用来形容天空的色彩变化;而“上玄”则是指天的上部或天空的最高处。诗人表示,虽然我们能看到这绚丽的景色,但却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奥妙。最后,他用“应非暂呈瑞,不许出山川。”揭示了这一切美好景象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大自然的神工造化使然,它伴随着江河山川,永恒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熊孺登的《日暮天无云》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唐代中期,具体年份未详。在熊孺登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诗人大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进行创作。
熊孺登的生平事迹鲜有记载,但从他的诗作来看,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在这段时间里,熊孺登可能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时常游历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种生活态度和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日暮天无云》这首诗反映了熊孺登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在日暮时分,天空无云,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景象,这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平和。然而,诗人在诗中还流露出一种孤独感,表达了身处美好时光却无人相伴的遗憾。这种情感可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有关,或许他渴望与人分享这美好的景色,却未能如愿。总之,《日暮天无云》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熊孺登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