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经古墓

标题包含
经古墓
碑折松枯山火烧,夜台从闭不曾朝。 那将逝者比流水,流水东流逢上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碑断裂松树枯萎山间燃烧起大火, 夜幕降临后的陵墓之门从未在黎明时开启。 试着将离世之人比作流水, 但流水汇入大海却仍能遇见潮起潮落。
去完善
释义
碑:指墓碑。 松枯:松树枯萎。 夜台:墓穴的别称,这里指古墓。 朝:早晨。 那将:即"奈何将",怎能将。 逝者:死去的人。 流水:江河的水。 东流:向东流动。 上潮:涨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剧性的气氛吸引读者。首句“碑折松枯山火烧”描绘出古墓的荒凉景象:石碑断裂,松树枯萎,山火焚烧。这种强烈而惨烈的景观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推移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两句“夜台从闭不曾朝,那将逝者比流水”,诗人以夜台(墓穴)的封闭形象来暗喻人生的结束,强调生与死之间无法逾越的界限,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也借此表现出对于生命短暂的哀叹以及对逝者永恒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流水东流逢上潮”中,诗人运用流水向东流逝的景象来形容生命的易逝,但于此同时,流水却会在途中遇到潮水(江河涨潮),这一现象恰好隐喻了生命的意外转折和命运的无常。整首诗歌呈现了浓烈的历史沧桑感和生命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珍惜当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熊孺登的《经古墓》是晚唐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74年至907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诗人以亲身经历为出发点,用诗意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生死的思考。 熊孺登出生在书香门第,其父曾任县令。他自幼学习文学,才华横溢。然而,在晚唐时期的政治斗争中,熊孺登并未受到重用,仕途并不顺畅。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熊孺登或许是在一次游历时经过了一座古墓,引发了他对生死、时间的感慨。他以古墓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古墓石上羊,莫是韩家郎?”这句诗通过疑问的方式,暗示了墓主的神秘身份和生不逢时的命运。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梦归秋浦月,愁见越溪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最后,诗人以“空山吟夜鹤,古木叫寒獐”两句收尾,通过描绘空山、古木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