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准上人归石经院

标题包含
送准上人归石经院
旃檀刻像今犹少,白石镌经古未曾。 归去更寻翻译寺,前山应遇鴈门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檀香木雕像如今稀少,白色的石头上镌刻着古老的经文。回到寺庙寻找翻译版本,或许在前山的寺庙里会遇到雁门的僧人。
去完善
释义
1. 旃檀:梵语,意译为“香”,指产于印度的瑞香科乔木檀香树。这里借指寺院。 2. 石经院:以石刻佛经为主的佛学院。 3. 雁门僧:代指来自雁门关一带的僧人。雁门关在今山西北部,为古代中原与塞外的交通要道,常有僧人往来于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熊孺登送别一位叫做准上人的僧人回到石经院的情景。首句“旃檀刻像今犹少”中,诗人提到以旃檀木为材料制作的佛像现今较为罕见。次句“白石镌经古未曾”则表示,用白石镌刻经文的历史相对较悠久。颔联中的“翻译寺”指的是负责佛教经典翻译的寺庙,这里诗人暗示了在僧人返回的路上可能会遇到雁门僧。整首诗富有宗教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期待与猜测的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准上人归石经院》,是唐代诗人熊孺登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的“上人”是指佛教修行境界高深的人,即僧人。“石经院”是唐代长安的一座著名佛学院,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个时期唐朝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熊孺登此时在朝为官,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 在这首诗中,熊孺登表达了对友人准上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写道:“经楼山半看江流,江上人归石径收。水过广陵东去远,月明巫峡晓来愁。”这句诗描绘了长江上游的石经院的壮丽景色,同时又流露出对友人离去的忧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熊孺登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待,希望国家能够度过难关,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熊孺登与友人的深厚友谊,更体现了他在动乱时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