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左兴宗湓城别
江逢九派人将别,猨到三声月为秋。
不知相见更何日,此夜少年堪白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送行之时已过九九,猿猴鸣叫三声已历中秋。
不知何时才能再度相见,今夜的少年已经满头白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逢九派:指长江遇到支流时形成的多个分流区域。九派,是古代对中国主要河流的泛称,这里特指长江。
2. 人将别:即将分离的人。
3. 猿到三声:形容听到猿猴鸣叫三次。在古代诗文中,猿声常与离别、悲伤之情联系在一起。
4. 月为秋:月亮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5. 不知相见更何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
6. 此夜少年堪白头:这个夜晚,年轻的人们将要分别,可能会在多年后重逢时头发都变白了。
去完善
赏析
《与左兴宗湓城别》是一首表达了离别情绪的诗词。首句“江逢九派人将别”中的“江逢”并非实指江河之会,而是暗指友人之间的相逢;“九派”则代表着长江的支流,寓意离别之时各奔前程。这句诗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的暂时分离。而接下来的“猿到三声月为秋”则是以秋季和月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此处,诗人运用“三声猿”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伤感。
接下来的“不知相见更何日”传达了诗人对于未来重逢的无常感,意味着此次离别之后,他们未来的相聚变得难以预测。最后一句“此夜少年堪白头”则以少年的头发变白这一象征性手法,描绘出岁月无情、时光荏苒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离别痛苦的表达。整首诗在委婉地传达离愁的同时,也展示出诗人对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左兴宗湓城别》是唐朝诗人熊孺登所创作。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845年,时值唐武宗会昌五年。此时,熊孺登已年迈,他的一生都在仕途中挣扎,却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熊孺登经历了多次升迁和贬谪,曾在都城长安任职多年,也在各地担任地方官职。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在公元845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中晚期的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发,民生疾苦。熊孺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他深知百姓的苦楚,也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熊孺登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与左兴宗湓城别》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熊孺登在湓城与好友左兴宗告别,感慨万分。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句中的“江流不改山形在,莫遣兴衰拟后昆”,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够渡过难关,延续繁荣的期许。这首诗既展现了熊孺登与左兴宗深厚的友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