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霜花

标题包含
霜花
忆自淞江下秀州,苍凉玉宇霁光浮。谁于月露双清晓,幻出琼花一色秋。蝴蝶梦回看不厌,鸳鸯瓦冷觉生愁。凝辉绝胜吴盐巧,柳絮才高愧莫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记得从松江来到秀州的时候,天地间一片苍茫,玉宇澄清,晴朗的阳光浮动在空气中。是谁在那月露交融的清晨,描绘出如琼花般美丽的秋色。梦境中的蝴蝶让人目不暇接,而鸳鸯瓦的寒冷却让人感受到忧愁。这份光辉与美景远胜于吴盐的美,即使我的才情横溢,也无法完全回报这美景的馈赠。
去完善
释义
《霜花》:这是一首描述霜降时节景象的诗词。 罗泰:作者名,生平不详。 1. 淞江:即松江,位于今上海境内,是古代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 2. 秀州:宋代设置的一个行政区,大致包括今浙江嘉兴、桐乡等地。 3. 苍凉玉宇:指天空中的星月光辉。苍凉,辽阔而荒凉的景象;玉宇,天宫,这里借指天空。 4. 霁光浮:雨后初晴的阳光。霁,雨后初晴;光浮,光线浮动。 5. 月露双清晓:指月色和露水在清晨时分同时出现的美景。 6. 琼花一色秋:形容霜花在秋天里的洁白如雪。琼花,美丽的雪花;一色,一片色彩,这里指霜花的洁白。 7. 蝴蝶梦:指梦境中美好的情景。 8. 鸳鸯瓦:指成对的瓦片,这里代指房屋的屋顶。 9. 柳絮才高:比喻文人才华出众。柳絮,柳树的种子,因为随风飘散,常被用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 10. 凝辉:凝聚的光辉,这里指霜花的明亮。 11. 吴盐巧:古代吴地(今江浙一带)的盐工用海水晒盐,形状精美,被称为“吴盐”。这里用来比喻霜花的美丽。
去完善
赏析
《霜花》是清代诗人罗泰创作的一首描绘霜花的诗。诗人以淞江和秀州为背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他对霜花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首联“忆自淞江下秀州,苍凉玉宇霁光浮”,诗人以淞江、秀州作为切入点,营造了苍凉、宽阔的意境。霁光浮象征着天空放晴,阳光照耀大地,为接下来的霜花描写作了铺垫。 颔联“谁于月露双清晓,幻出琼花一色秋”,这句诗是对霜花形态和美景的描绘。月露指的是月光和露水,双清晓则意味着早晨的清新景象。琼花即指霜花,由于月光与露水的共同作用,使得秋天的景色犹如琼花般美丽。 颈联“蝴蝶梦回看不厌,鸳鸯瓦冷觉生愁”,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对霜花的观察感受。蝴蝶梦意为梦境中的美好景象,诗人以此表达对霜花的喜爱之情。而鸳鸯瓦是指成对的瓦片,冷觉生愁则表现出诗人对离别或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感慨。 尾联“凝辉绝胜吴盐巧,柳絮才高愧莫酬”,诗人将霜花与吴盐进行对比,强调霜花的美丽无与伦比。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才华感到惭愧,认为无法完全表达出霜花的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霜花》是清代诗人罗泰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乾隆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罗泰在青年时期曾担任京官,后因厌倦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在他的家乡湖南长沙,他目睹了民生疾苦,感慨万分。在这首诗中,他以“霜花”为喻,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罗泰在诗中描绘了严霜之下,花儿凋谢、树木枯萎的景象,象征着民众在困苦中的挣扎。他痛心疾首地写道:“谁知造化功,寒暑不能屈。一夜白满头,非为悲秋客。”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