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其一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早晨,画船在烟雾中缓缓游动,整个城市都弥漫着音乐和笑声。在这个时期,家中有女儿的都会送她去学艺,把种植花草当作耕种。虽然下过雨,但隋堤依然干燥;风轻轻地吹拂着女孩们的衣袖,她们就像仙子一样轻盈。可惜,这样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在这温暖的春天里,人们才能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扬州:今江苏省中部偏北的地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2. 郑燮:清代文学家、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诗、书、画均工,被称为“三绝”。
3. 画舫:装饰华丽、专供游玩的画船。
4. 乘春:趁着春天。
5. 破晓烟:破晓,指天刚刚亮;烟,雾气。
6.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
7. 拂榆钱:拂,轻轻擦过;榆钱,榆树的果实,状如铜钱,故得名。
8. 养女:此指培养女儿学习才艺。
9. 教曲:教授歌曲、舞蹈等技艺。
10. 栽花:种植花草。
11. 算种田:计算田地数量,这里形容栽培花卉的范围广阔。
12. 隋堤:隋炀帝所开凿的大运河的一段。
13. 原不湿:原本不潮湿。
14. 红袖:指穿着红色衣袖的女子。
15. 登仙:道教中的一种境界,此处形容女子曼妙舞姿犹如仙子一般。
16. 词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17. 伤头白:因衰老而头发变白。
18. 酒暖香温:形容美酒佳肴的热闹景象。
19.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春天的美丽景致与风土人情。首联“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通过船如画的舟船在春天中穿梭,以及满城的音乐声拂过榆树的新叶,生动地展现了扬州的春天景象。颔联“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则反映了扬州人的生活习惯:家家户户都教育女儿学习唱歌跳舞,而种花的面积相当于十里的农田,显示出扬州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颈联“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在春雨过后,隋堤并不湿润,而当风吹起少女的红袖时,仿佛她们即将升天成仙,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扬州的美丽风光,更展示了扬州人的精神风貌。最后两句“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表明诗人在感慨时光流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扬州的温暖的氛围,使他心情更加平静。整首诗充分展现了扬州的繁华、闲适和美丽,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代诗人郑燮的《扬州 其一》描绘了当时江南水乡的风貌和繁华景象。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大约1740年),正值康乾盛世,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扬州更是成为文人墨客聚集的商业重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燮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际遇却并不如意。虽然才华横溢,却因科举不第而长期沉沦下僚。他在诗中对扬州的美景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同时,他也通过对扬州繁华景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等问题,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