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元丰年间,庆州的庄稼生长遭受了一种名为“子方虫”的危害。突然有一种像泥地里的小狗蝎子一样的虫子出现,它的嘴巴像钳子一样,成千上万只这种虫子覆盖了地面。它们遇到子方虫时,就用钳子搏斗,结果子方虫都被钳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被消灭殆尽,农作物因此获得了丰收。这种虫子以前就有,当地人叫它“傍不肯”。
去完善
释义
1.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公元1078年至1085年。
2. 庆州:北宋时期的一个州郡,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市一带。
3. 子方虫:一种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4. 狗蝎:指昆虫中的蚂蚁。
5. 喙:嘴巴。
6. 钳:这里指蚂蚁的钳状口器。
7. 蔽地:遍布地面。
8. 子方:指子方虫。
9. 搏:搏斗。
10. 为两段:被咬成两段。
11. 旬日:十天。
12. 大穰:庄稼丰收。
13. 旧曾:过去曾经。
14. 傍不肯:当地人对这种蚂蚁的称呼。
去完善
赏析
《以虫治虫》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利用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故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名为“傍不肯”的昆虫,这种昆虫能够消灭危害农作物的子方虫,从而保护了庄稼的生长。
诗中通过对子方虫和傍不肯两种昆虫形象的描绘,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生物防治的原理。同时,也反映了沈括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理解和对科学知识的重视。这首诗不仅具有科普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括(1031-1095),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其创作的《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一书。这首诗歌描绘了农民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智慧,体现了古人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沈括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沈括一生宦海浮沉,曾任地方官、中央官员,他的治理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然而,由于卷入党争,晚年被贬谪至南方,直至去世。
在这一时期,中国农耕文明高度发展,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人们关注农业生产,努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农作物常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农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尝试使用生物防治方法。这种智慧在沈括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