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任察推惠石耳之作
班嗣不借书,刘棻真好事。
惭君辍汉简,畀我充口耳。
胡为有牵联,苍石乃遭刵。
平生任公子,百犗供钓饵。
坐令天壤间,厌此江海味。
君今效清癯,我更觉软美。
挟书拟从游,梦到沙头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班上的人不肯借我书看,刘棻却真的很有热情。
感激他的慷慨,把书本给了我满足我的学习和知识的需求。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牵着书籍过生活呢?这个苍石却被割去了耳朵。
生活中总有些人如同任公子一般,用许多马作为钓鱼的饵料。
在天地之间,对江海的鱼无比厌倦。
如今你展现出清瘦的样子,我却觉得更加美味可口。
梦想着一起带着书去旅行,去往那沙头市的梦境。
去完善
释义
1. 班嗣:班固之弟,兄弟二人皆为汉朝著名文人。班嗣以博学著称,不愿借书给他人。这里用班嗣的典故,表达作者对任察推(下文提到的赠石耳之人)知识的尊重与欣赏。
2. 刘棻:字元鲁,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士,因其博学多识而被赞誉为“博物君子”。这里用刘棻的典故,表示任察推与刘棻一样,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好事之心。
3. 辍汉简:指中断阅读汉简的过程。辍,停止;汉简,汉代遗留下来的竹简,记录了当时的文献和历史资料。这里用来赞美任察推慷慨赠书的精神。
4. 畀:给予。
5. 苍石:青黑色的石头,这里是石耳的别称。
6. 牵联:指事物之间的联系。
7. 刵:割断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石耳被切割成小块的样子。
8. 平生:一生;任公子:任侠之人,泛指豪爽之人。
9. 百犗:一百条大鱼,这里用来形容任公子捕获的大鱼之多。
10. 令:使;天壤间:天地之间,指整个自然界。
11. 厌:满足;江海味:江海的鲜美滋味。
12. 清癯:清瘦,这里用来形容任察推的形象。
13. 软美:柔软美味,这里用来形容石耳的口感。
14. 挟书:拿着书籍;拟:打算;从游:一起学习。
15. 沙头市:古代江南地区的市场之一,位于今江苏苏州一带。
去完善
赏析
罗愿这首诗通过借书一事,引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诗歌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诗中的“班嗣不借书”与“刘棻真好事”均出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班嗣是东汉著名学者,他不肯将书籍外借,以示尊重知识;而刘棻则是因为爱好搜集古籍而被时人所称颂。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比喻自己和任察推的关系,暗示彼此都是热爱诗书之人。
接下来,诗人提及自己收到对方赠予的石耳,感到十分荣幸。他运用“胡为有牵联,苍石乃遭刵”来表达对石耳命运的感慨,言下之意是说为何一块普通的石头竟能牵起两人之间的友谊。接着诗人又借用了任公子的典故来形容自己对友情的珍视,表达出宁愿放弃一切世俗享受,也要坚守这份珍贵友情的心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与友人分享石耳的过程,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坐令天壤间,厌此江海味”表示尽管自己已经尝遍了各种美味佳肴,但与友人共享的石耳却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结尾两句“君今效清癯,我更觉软美。挟书拟从游,梦到沙头市”则表达了对未来共同探索文学之路的美好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酬任察推惠石耳之作》是南宋著名诗人、学者罗愿在公元1173年创作的。罗愿生于书香世家,曾历任国子祭酒、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他擅长诗歌创作,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见长。
在公元1173年,罗愿已经步入中年,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对人生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环境复杂。面对社会动荡和家国之忧,罗愿寄情于山水,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
在这一背景下,罗愿收到了好友任察推赠送的石耳,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石耳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罗愿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