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四

标题包含
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四
任子众所许,一鸣居上头。 王高两县来,选拔皆其尤。 里行张可贵,月书苏屡优。 向来丁与虞,颇从别驾游。 嗟我爱群才,不间薪与槱。 既为得者喜,岂忘欲旁搜。 鼓箧五百家,要皆儒者流。 相期作邹鲁,过是我何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任子众所许”:“任子”指的是得到任命的人,这里指罗愿和他的友人。“所许”表示众望所归。 2. “一鸣居上头”:“一鸣”意味着某人突然受到重视,这里比喻罗愿等人被选拔到重要的职位上。 3. “王高两县来,选拔皆其尤”:“王高”是古代两个县名。这两句意思是,从这两个县的选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优秀之处。 4. “里行张可贵,月书苏屡优”:“里行”是指地方的行政职务,类似于现在的乡长。“月书”是古代的官方文件。这两句表示罗愿等人的表现得到了认可,在官方记录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5. “向来丁与虞,颇从别驾游”:“向来”表示过去的一段时间。“丁与虞”在这里可能是指某地的官员,也可能指古代的两位名人。“别驾”是古代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外出执行公务。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罗愿等人过去的经历,他们在某个地方担任官员,经常外出执行公务。 6. “嗟我爱群才,不间薪与槱”:“嗟我”是感叹词,表示对事物的感慨。“薪与槱”是两种木材,这里用来比喻人才的不同特点。这句话的意思是,罗愿欣赏各种类型的人才,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同而有所偏见。 7. “既为得者喜,岂忘欲旁搜”:“得者”指的是被选拔的人才。这句话的意思是,罗愿为这些人才感到高兴,但他也不会忘记寻找其他有才华的人。 8. “鼓箧五百家,要皆儒者流”:“鼓箧”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敲击乐器来吸引学生听讲。“五百家”表示一个地方的人口数量。这两句表示,罗愿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儒家教育,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 9. “相期作邹鲁,过是我何求”:“邹鲁”是古代的两个城市,分别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被认为是文化的发源地。这两句表示,罗愿希望他的家乡也能成为文化繁荣的地方,超过这一点他就没有更多的要求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罗愿所作,题为《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四》,描述了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诗人对于优秀人才的态度和期望。 诗的开篇,诗人以“任子众所许,一鸣居上头”表达了在选拔人才时,要以众人的认可为标准,选出的优秀人才应具有领袖风范。接下来的诗句“王高两县来,选拔皆其尤。里行张可贵,月书苏屡优。向来丁与虞,颇从别驾游”,则通过对五位优秀人才的赞美,具体展现了这些人在学识、品行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紧接着,诗人以“嗟我爱群才,不间薪与槱。既为得者喜,岂忘欲旁搜”表明了自己对待优秀人才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即使他们有所不足,也要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同时,也不忘记发掘其他潜在的优秀人才。接下来的诗句“鼓箧五百家,要皆儒者流。相期作邹鲁,过是我何求”,表达了诗人对于整个地区学术氛围的期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这里成为类似孔子故乡的学术胜地,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鹿鸣燕礼成贻解元诸友并呈通判寺簿兄及众同官五首 其四》是宋代诗人罗愿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6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在这一年里,罗愿正担任江西吉州通判一职,负责当地的政务和民情。 在这个时期,罗愿的个人生活也颇为坎坷。他的父亲罗适因与秦桧政见不合,被贬谪至江西吉州。罗愿受到父亲的影响,一直关心国家政治,对当时朝廷的腐败现象表示忧虑。他在诗中写道:“我有平生亲,峨峨在东序。”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的担忧。 此外,罗愿还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诗中写道:“岁云莫矣公事闲,廛居一水西复东。”描述了他在公务之余,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时代背景方面,罗愿所处的时期正值南宋初期,虽然政局相对稳定,但国家仍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方的金国势力强大,威胁着南宋的政权。同时,国内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罗愿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对这些现象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努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