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
江汉之会,中具五民。
见异而迁,乃丧厥真。
相彼樊山,我行所因。
有闲其壤,问彼居人。
方时清明,家自为稷。
其薮其浸,其动其植。
孰为使民,有田不穑。
亦惟蒲鱼,恃此鲜食。
岁运周回,景躔西陆。
帝籍重开,天颜逾穆。
耕事将起,毋荒游逐。
凡我农官,戒民宜宿。
戒民伊何,美成在久。
譬彼射侯,则求其耦。
驱率慵堕,转缘南亩。
数耘疾收,在而心手。
农亦有书,匪藏金匮。
盍耕如莘,盍馌如冀。
桑荫清好,浊醪日至。
已勤而食,则无所愧。
勿谓此州,远连边鄙。
我疆西北,尽其四履。
风雨顺时,日星循轨。
屡丰作颂,以致归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汉交汇之地,住着五方民族。
看见异样的诱惑就改变初衷,失去真实自我。
看那樊山风景,是我行旅的原因。
闲暇之余询问当地人,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
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种庄稼。
那湖泊、水泽,还有那里的动植物。
谁管理这些民众,让他们耕种田地。
也有人靠蒲草和鱼类为生,依赖新鲜食物。
四季轮回,太阳运行到西方。
皇帝的土地重新开发,天子的脸色更加和蔼。
农耕即将开始,不要荒废游玩追求。
我们这些农业官员,要告诫民众做好准备。
告诫民众的要点是什么?美好的成果需要时间。
比如射箭的人,需要找到合适的伙伴。
鞭策那些懒惰的人,一起走向田间。
努力耕耘及时收割,投入自己的身心。
农民也有自己的学问,不需要藏在金柜里。
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像勤劳的农民,为什么不去田里劳作呢?
桑叶树阴下,每天都有浊酒可以畅饮。
付出劳动就能得到食物,没有什么好惭愧的。
不要说这个地方偏远,靠近边境。
我的疆土往西北方向延伸,覆盖了四方土地。
风调雨顺,日月星辰正常运行。
丰收的季节唱赞歌,共同赞美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汉之会:指长江与汉水的汇合处,即今武汉市附近。
2. 中具五民:五民,古代五种居民,这里泛指各种百姓。
3. 见异而迁:看到不同的环境就搬迁,这里指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4. 相彼樊山:樊山,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这里指诗人要去的地方。
5. 有闲其壤:有闲暇时间就去询问当地居民。
6. 方时清明:正值清明节气。
7. 家自为稷:家家自己种植稷子等农作物。
8. 其薮其浸:薮,水边草地;浸,沼泽地。
9. 孰为使民:谁是负责农事的官员。
10. 有田不穑:有田地不去耕种。
11. 亦惟蒲鱼:蒲鱼,水生植物,可以食用。
12. 恃此鲜食:依赖这些新鲜的食材生活。
13. 岁运周回:一年四时运转更替。
14. 帝籍重开:帝籍,皇帝的户籍册;重开,重新整理。
15. 天颜逾穆:天颜,皇帝的容颜;逾穆,更加肃穆。
16. 耕事将起:耕作之事即将开始。
17. 戒民伊何:告诫百姓要如何做。
18. 美成在久:美好的成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19. 譬如射侯:射侯,射箭的靶子。
20. 驱率慵堕:驱率,驱赶和率领;慵堕,懒惰的人。
21. 数耘疾收:多次除草和快速收获。
22. 农亦有书:农亦有书,古代农业书籍,如《齐民要术》等。
23. 盍耕如莘:盍,何不;耕如莘,像神农一样去耕作。
24. 桑荫清好:桑树下的阴凉清爽宜人。
25. 浊醪日至:浊醪,浊酒;日至,每天来到。
26. 已勤而食:已经勤劳工作才能有饭吃。
27. 勿谓此州:不要认为这个地区。
28. 我疆西北:我疆,我们的疆域;西北,指方向。
29. 风雨顺时:风雨顺应时节。
30. 日星循轨:日月星辰按照轨道运行。
31. 屡丰作颂:屡次丰收就写诗赞美。
32. 以致归美:用以表达对上天的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是诗人罗愿依据陶渊明的诗句所作。他以汉水、长江交汇处的百姓生活为背景,描述了农耕季节的情景,提出了勤于农耕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勤劳耕作,并强调不要辜负大自然的好意。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关心与尊重。全诗格调清新,语言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寺簿劝农追和渊明见贻》是南宋诗人罗愿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这一时期,罗愿担任著作佐郎一职,负责朝廷文书的起草工作。他在官场上颇有声誉,但由于政局动荡,他对官场的兴趣逐渐减退,转而关注民间疾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罗愿受到了陶渊明的诗歌影响,尤其喜欢他的田园诗。陶渊明在晋末南朝时期,厌倦了官场的生活,选择了归隐田园。罗愿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类似的心境,他向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希望能在诗歌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在这首诗中,罗愿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怀。他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表达了希望通过农业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