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

标题包含
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
峨峨鬰孤台,下有十万家。 喧呼隘城阙,恋此明使车。 忆公初来时,狂狡啸以哗。 主将失节度,玉音为咨嗟。 一朝出明郎,绣衣对高牙。 持斧自天下,荒山走矛叉。 光腾将星魄,枉矢失惊蛇。 氛雾果尽廓,十州再桑麻。 恩令撰中秘,天笔有褒嘉。 辛氏世多贤,一姓古所夸。 太史善箴阙,伊川知辞华。 谁欤立军门,杖节来要遮。 亦有救折槛,叩头当殿衙。 英风杂文武,公独可肩差。 佩玦善断割,挥毫绝纷葩。 时时有纵舍,惠利亦已遐。 京西故畿甸,傍塞闻悲笳。 明时资餽餫,岂减汉褒斜。 勿云易使耳,重地探荆巴。 三节萃一握,眷心良有加。 古来居此人,爱国肯雄夸。 羊祜保至信,陶公戒其奢。 安边有成略,此道未全赊。 公今有才气,功名安可涯。 愿低湖海豪,磨砻益无瑕。 凌烟果何晚,犹有发如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郁孤台之下,覆盖着十万家的市井喧嚣。 繁华的城市和高耸的城门,见证了你的英名与辉煌。 回忆你初来时,敌寇嚣张挑衅。 由于主将的失误,使得你的忧虑传入天子之耳。 很快,一位明达的使者被派去整顿局面。 你身着锦绣,执掌大权,横扫千军如卷席。 你的威光犹如天上的星辰,亮过敌人的箭矢。 战场的风云散去,国泰民安的景象再现。 因为你卓越的贡献,君王赐予你嘉奖。 辛家世代多有贤才,名声远播四海。 你有太史的才能,善于查漏补缺; 你有伊川的智慧,精通诗词歌赋。 在军门前,有英勇善战之士为你守护。 有时你会保护折槛忠臣,为他们向朝堂请命。 你的智勇双全,能文能武,无人可比。 你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明察秋毫,书写的文章无人能及。 你注重民生,追求公正,恩惠广泛无边。 你身在京城,心怀国家,关心边境百姓的生活。 面对险恶的地形,你不畏艰辛,为国为民谋求福利。 你备受君王的信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古英雄豪杰辈出,他们都是热爱国家、勇敢担当之人。 他们的精神流传千古,让我们这些后来者缅怀不已。 愿你能够保持谦虚低调的品质,磨砺自己的才华,更加完美无暇。 未来的功名不可限量,愿你在史册上留下更多的传奇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峨峨:高耸的样子。 2. 郁孤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00米。 3. 喧呼:喧闹的呼声。 4. 隘城阙:指人声嘈杂,阻塞了城门。 5. 明使车:指朝廷派遣的使臣的车驾。 6. 初来:刚到任的时候。 7. 狂狡:狂妄狡猾的人。 8. 啸以哗:喧嚣叫嚷。 9. 主将:此处指地方官员。 10. 节度:礼法制度。 11. 玉音:皇帝的诏令。 12. 咨嗟:叹息。 13. 明郎:汉代官职,这里指辛殿撰的职务。 14. 绣衣:汉代官员的服饰,借指官员。 15. 高牙:古代军营前的大旗。 16. 持斧: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 17. 荒山走矛叉:指征服土匪,维护社会秩序。 18. 将星魄:将星的光辉,形容将领的风采。 19. 枉矢:古代武器,木杆上绑有石头或金属箭头。 20. 惊蛇:比喻矫健的身手。 21. 氛雾:指恶劣的风气。 22. 廓:消除,清除。 23. 十州:指江西地区。 24. 再桑麻:重新耕种桑麻,指恢复农业生产。 25. 恩令:皇帝的恩典命令。 26. 中秘:古代宫廷中的图书馆,这里指编修国史的机构。 27. 天笔:皇帝的笔,这里指皇帝的褒奖。 28. 辛氏:指辛殿撰一族。 29. 世多贤:世代多有贤才。 30. 一姓古所夸:自古以来,一个姓氏就能让人称赞。 31.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载历史。 32. 箴阙:劝谏皇帝改正错误。 33. 伊川:即洛阳,这里是说洛阳地区的文化氛围。 34. 军门:军营的大门。 35. 杖节: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 36. 要遮:拦阻,阻止。 37. 折槛: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的手脚折断。 38. 当殿衙:在皇宫大殿上当值。 39. 英风:英勇的气概。 40. 文武:文治武功。 41. 肩差:承担重任。 42. 佩玦:古代官员的配饰。 43. 断割:果断处理问题。 44. 纷葩:纷繁复杂的事情。 45. 纵舍:宽容,饶恕。 46. 惠利:恩惠,利益。 47. 京西:京城以西的地区。 48. 故畿甸:古代的京都。 49. 悲笳:悲伤的音乐。 50. 资餽餫:提供物资。 51. 汉褒斜:汉代的褒斜道,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重要通道。 52. 重地:重要的地区。 53. 探荆巴:探索荆州和巴蜀地区的情况。 54. 三节:古代官员出行的三种仪仗,分别是使节、符节和传节。 55. 眷心:关怀,关心。 56. 古来居此人:自古以来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 57. 雄夸:炫耀自己的才能。 58. 羊祜:西晋时期的名将,曾镇守襄阳,与东吴保持友好关系。 59. 陶公:陶渊明的别称,他崇尚节俭,反对奢侈。 60. 安边:安定边疆。 61. 有成略:有成熟的策略。 62. 未全赊:还没有完全实现。 63. 才气:才华和气质。 64. 功名:功业和名声。 65. 涯:边际,极限。 66. 湖海豪:指辛弃疾的豪放风格。 67. 磨砻:磨砺,磨练。 68. 无瑕:没有瑕疵,完美无缺。 69. 凌烟:指唐朝的凌烟阁,用来表彰功臣。 70. 发如鸦:头发乌黑,形容年纪尚轻。
去完善
赏析
罗愿这首诗通过描绘辛殿撰从江西提刑调任京西漕的过程,赞扬了他在治理地方时的英勇和智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表达了对辛殿撰的敬意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176年,宋朝的文人罗愿创作了这首题为《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的送别诗。这一年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当时罗愿正值45岁。这段时间里,罗愿任翰林学士,参与国政并侍奉皇帝左右。 罗愿在这段时间的个人生活中颇有些波折。他在两年前因故被贬,离开了中央政权。而在那之后,他虽担任地方官职,但仍心怀壮志。此次辛殿撰的调任对他来说是一次鼓舞,让他重新燃起了对政治的热情。 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北方的金国步步紧逼,威胁着南宋的生存;另一方面,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面对这些困境,南宋朝廷不得不加强防御,改革内政。因此,罗愿通过对辛殿撰的送别,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理想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