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子澄春祠先圣律诗
质明帨洗动轻漪,礼殿巍巍百世师。
伏几亲瞻古人象,陪祠颇杂汉官仪。
诗书自可谋元帅,俎豆何妨示小儿。
春服咏归千古意,只今童冠可无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色刚亮,轻轻擦洗涟漪微动的水面,巍峨的礼堂世代为人师的典范。
低头亲眼看那古人们的画像,陪伴祭祀的大典中混杂了汉代官员的礼仪。
诗书之中自然有谋略元帅的智慧,祭祀贡品也可以向儿童展示。
春日穿着衣裳咏唱着千年的诗意,如今的小孩们难道不会作诗吗?
去完善
释义
1. 质明:黎明时分,天刚亮的时候。
2. 帨洗:洗涤巾帕的意思。
3. 轻漪:微小的波纹。
4. 礼殿:祭祀场所。
5. 百世师:指孔夫子,因其教诲流传百世。
6. 伏几:俯身在几案上,表示恭敬。
7. 亲瞻:亲自观看。
8. 古人象:指孔子像。
9. 陪祠:陪同祭祀。
10. 汉官仪:汉代的官员礼仪。
11. 诗书:儒家的经典《诗经》与《尚书》。
12. 元帅:此处为诗中语带双关,既指儒家经典的教导是治国之本,也寓含着诗人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13.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14. 小儿:此处指的是祭祀的参与者。
15. 春服咏归:即“咏而归”,源于《论语·先进篇》曾皙在孔子弟子各自表述自己理想的人生时描绘的一个美好的景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春天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带着成年人和小孩一起去沂水沐浴,然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来。
16. 千古意:这个场景代表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7. 童冠:儿童和成年人,此处代指参加祭祀的人们。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质明帨洗动轻漪,礼殿巍巍百世师”描绘了祭祀先圣的庄重场景。诗人以清晨水面轻轻泛起的涟漪,象征人们对先圣的敬仰之情,同时通过“礼殿巍巍”来赞美先圣的伟大地位。
颔联“伏几亲瞻古人象,陪祠颇杂汉官仪”表达了诗人亲自祭拜先圣的心情,以及陪祀时的感慨。其中“伏几亲瞻”展现了诗人对先圣的尊敬和崇拜,而“陪祠颇杂汉官仪”则表现了当时祭祀仪式的热闹与复杂。
颈联“诗书自可谋元帅,俎豆何妨示小儿”体现了诗人对儒家经典教育的认可。他认为,诵读诗书可以培养人们的德行和智慧,从而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同时,让儿童参与祭典活动,也有助于他们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的品质。
尾联“春服咏归千古意,只今童冠可无诗”是诗人对先圣教诲的感叹和对当下教育的期望。他想到孔子倡导的“春服咏归”的美好景象,认为这种意境穿越千年依然令人向往,同时也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诗人的智慧,继续创作优美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和子澄春祠先圣律诗》是宋代诗人罗愿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宋朝(960-1279年)时期。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在文人阶层中盛行,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先贤祠庙也成为学者们敬仰朝拜的场所。
罗愿(约1136年-1184年),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罗愿出生在儒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即以文才著称。然而他一生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后担任地方官吏,晚年辞官回乡从事著述。
在这首诗中,罗愿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祭祀先圣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儒家学说的敬仰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罗愿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挫折与坚持,以及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