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福州赵侍郎开城西古湖以溉田既成冀得致政丞相福公一临于是有唱和之篇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福州赵侍郎开城西古湖以溉田既成冀得致政丞相福公一临于是有唱和之篇二首 其二
南方春早冻先融,荷臿趋时小异同。 要使齐民知水利,亦如前哲变文风。 四时镜浄登临美,万顷云垂灌溉通。 嗟我一麾江汉上,慨然歆叹似南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在南方来得更早,寒冷逐渐消融,农民们拿着铁锹耕耘,时间上有些微的差异。要让百姓了解水利的重要性,就像古代圣贤倡导改革文学风气一样。四季风景如画,登上高处美景尽收眼底;云雾低垂,万顷农田灌溉畅通无阻。感叹我在江畔挥师作战,对这美好的景致感到由衷的欣赏和赞美,就如同北宋名臣曾巩(南丰先生)那样豪情满怀。
去完善
释义
1. 福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 赵侍郎:古代官职名,指宋代的官员赵伯瑜。 3. 开城:这里指的是福州的开城门,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是福州历史上著名的城门之一。 4. 西古湖:位于福州开城门的西侧,是一个古代的湖泊。 5. 溉田:灌溉农田。 6. 既成:已经完成的意思。 7. 冀得:希望得到的意思。 8. 致政丞相:这里指的是宋朝的丞相陈自强。 9. 一临:指亲临一次。 10. 是:这个意思。 11. 有:产生、产生的意思。 12. 和:唱和、和诗的意思。 13. 之篇二首:这首诗分为两篇。 14. 南方春早冻先融:意思是南方的春天来得早,冰雪已经消融了。 15. 荷锸趋时小异同:荷锸是指农民扛着铁锹,趋时是适应季节变化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农民们虽然对农活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都努力适应时令。 16. 要使齐民知水利:这句话是说要让普通百姓了解水利的重要性。 17. 亦如前哲变文风:这句话是说也要像以前的贤人一样,改变文学的风气。 18. 四时镜浄登临美:这句诗描绘了四季风光的美丽景色。 19. 万顷云垂灌溉通:这句诗描绘了万顷湖泊的水源畅通,可以进行灌溉。 20. 嗟我:感叹自己的意思。 21. 一麾江汉上:这句话是形容作者在江汉中游任职的意思。 22. 慨然:感慨的意思。 23. 歆叹:赞赏、惊叹的意思。 24. 南丰:指的是宋代文学家曾巩,他是南丰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水利工程与官员关怀民生的诗。诗人通过对福州赵侍郎在城西古湖进行水利建设过程的描述,表达了其对民生改善的关注和期待。 首联“南方春早冻先融,荷臿趋时小异同”,表现了春早气温回升的自然现象和农民们积极参与水利建设的场景,突出了时令的重要性。 颔联“要使齐民知水利,亦如前哲变文风”,强调了推广水利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诗人认为,弘扬文学风尚的同时,也应该关心农事,了解水利知识。 颈联“四时镜浄登临美,万顷云垂灌溉通”,是诗人对水利工程完成后景象的想象:四季如镜,景色美丽;万顷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这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祥和、富饶的画面,体现出其关心民生福祉的情感。 尾联“嗟我一麾江汉上,慨然歆叹似南丰”,诗人自比南丰(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感慨自己身处江汉一带,虽未能亲自参与此事,却对此水利工程充满敬意。这也传达出诗人对民生改善的关心,以及愿意为百姓办实事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罗愿所作,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此时正值宋朝南渡之后,国土丧失,民生凋敝。然而,士大夫阶层仍然在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文人官员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发展农业来展示自己的才干和抱负。 诗人罗愿曾任知州、通判等职,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认识。他在任上积极兴修水利,以求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这首诗描绘了他在福州担任赵侍郎时,开城西古湖以灌溉农田的情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希望得到致政丞相福公的支持和指导。 在此背景下,罗愿写下了这两首诗,表达了他对水利工程的关注和对民生改善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