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山
龟趺无处问行踪,惆怅连江荔子红。
铁铸崔嵬真大错,骊山铜柱久成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乌龟雕像找不到它原来的位置,令人感到失落的长江边上的荔枝树仍然红火。原来铁铸就的雄伟建筑真是错了,骊山的铜柱子长久以来已经变成了空洞。
去完善
释义
《陵山》 - 方信孺
1. "龟趺":古人把刻有文字的龟壳视为通神之物,用来占卜吉凶。后来演变成为墓前石碑的一种造型。这里可能是指陵墓前的石碑。
2. "连江":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县,因其位于闽江下游而得名。这里的荔枝非常有名。
3. "铁铸崔嵬":指的是坚硬的铁铸造的巨大建筑或雕像,"崔嵬"形容其高大巍峨。
4.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宫殿的所在地。秦始皇在骊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
5. "铜柱":公元前214年,秦朝为统一岭南地区,派遣将领赵佗率领大军南征,并修筑此柱作为地标以纪念平定百越之地。起初,它是由青铜制成的,因此被称为“铜柱”。
6. "成空":意思是铜柱已经消失,变成无用的东西。
去完善
赏析
《陵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方信孺陵山的感慨与惋惜之情。首句“龟趺无处问行踪”以神秘的龟趺雕像开篇,引发读者对方信孺陵山的好奇心。接着,诗人用“惆怅连江荔子红”表达了面对繁茂的荔枝林和江水时所产生的愁绪。紧接着,诗人通过“铁铸崔嵬真大错”指出了陵山的独特之处,并对这一错误感叹不已。最后,以“骊山铜柱久成空”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陵山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于历史的沉思。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方信孺陵山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陵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陵山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方信孺,生卒年不详,字孚若,福建莆田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喜爱文学,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在南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然而,南宋政权并未恢复北方失地,而是偏安江南,内部矛盾重重,民生疾苦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歌抒发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不满。
方信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陵山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陵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这首诗歌代表了南宋时期文人的普遍情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