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锡泉
泉源无处不流通,隠显何关卓锡功。
欲识海潮连地脉,祗今双蟹出泉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所有的水源无一不在流动着,无论隐藏还是显露,都与凿井人的功劳无关。想要了解海水与大地间的联系,就看看如今的螃蟹在泉水中的景象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卓锡:僧人所持锡杖一头装有铁钩,可以卓地。比喻建立僧寺。
2. 海潮:佛教有“潮音洞”的传说,象征菩萨应机说法。这里寓意佛法源远流长。
3. 双蟹:此指泉水涌出的形状象两只螃蟹。
去完善
赏析
《卓锡泉》这首诗通过观察泉水流动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方信孺对事物规律和生命力的理解。首句“泉源无处不流通”,描绘了泉水的旺盛生命力,犹如百川归海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流通之势。次句“隐显何关卓锡功”则凸显了事物的无常与不变,卓锡泉由隐至显的过程并不能完全归功于外在的力量。
诗人巧妙地将视角转向了泉水中的双蟹,以“欲识海潮连地脉,祗今双蟹出泉中”这两句诗展示了海的波涛汹涌与生命的活力。这里的双蟹,既可看作是卓锡泉的源泉象征,又可理解为生命的起源和无限循环。
总的来说,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卓锡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奥秘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卓锡泉》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之交,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宋,使得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压力。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方信孺作为一名官员和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曲折。他曾担任过通判、知州等地方官职,但因直言不讳、秉公执法而受到排挤,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信念,关心民生疾苦,用诗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这首《卓锡泉》中,方信孺通过对卓锡泉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像卓锡泉那样,即使遭遇困境,也能保持清澈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