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番山

标题包含
番山
城根片石久糢糊,图记应须考国初。 欲识番山真面目,至今东北号清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城墙下的石头已经模糊不清, 记载着国家初建时的故事。 要看清这座山峰的真实面貌, 它坐落在东北方向,被称为“清虚”。
去完善
释义
1. 番山:位于今中国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南部,靠近珠江。 2. 图记:地图上的标记或注记。 3. 国初:一个国家的最初时期,这里指宋朝建国初期。 4. 真面目:真实的面貌。 5. 东北:方向名词,东方和北方之间。 6. 清虚:清新空旷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番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中“城根片石久模糊”描述了番山的景象,以“图记应须考国初”暗含国家的历史背景。而“欲识番山真面目,至今东北号清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番山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然环境的尊敬与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番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前后,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此时,距离宋朝灭亡还有一百多年,但中原战乱频仍,政权割据严重,国家局势较为动荡。 在这首诗创作时期,方信孺正身处官场,历任江西、湖南等地官员。他曾因为直言不讳、不畏权贵而受到排斥,后又被任命为广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虽然宦途起起伏伏,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关心百姓疾苦,尽忠职守。正是由于他这种刚直不阿的品质,使得他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方信孺所处的时代,南宋文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都在这一时期活跃。他们的诗歌作品风格各异,既有描绘自然景色,也有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这一时期文人墨客间盛行雅集唱和,他们以诗会友,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