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通寺

标题包含
大通寺
老木槎牙欲擘云,门前流水我知津。 过江一雨如盆泻,竞礼真如不动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树木即将破云而出,门前的水流流向已知的渡口。一场大雨仿佛倾盆而下,但是在这雨中,真理之神却丝毫未动。
去完善
释义
1. 老木槎牙:形容古老树木的枝干纵横交错,如划破天空的巨舰。槎牙,亦作“杈枒”,枝条歧出的样子。 2. 擘云:撕开云朵,形容树木高大。擘,撕裂。 3. 我知津:化用古人涉水渡河时指引他人寻找渡口之意的成语,意为我了解流水的规律。 4. 过江:这里指跨过江河或海洋。 5. 一雨如盆泻:形容大雨滂沱的景象。 6. 真如:佛教术语,真如实相之意,表示万物的真实面貌和状态。 7. 不动身:指达到一种心灵宁静、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大通寺周围的景色与情境,诗人通过对树木、流水、降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对佛法的敬仰。 首句“老木槎牙欲擘云”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寺前的古老树木,这些树木参天而立,仿佛要撕裂云端。这一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也反映出寺庙的古老和宁静。 第二句“门前流水我知津”则以流动的水喻指时间,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洞察。他知道生命的无常,但通过观察和理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接下来的两句“过江一雨如盆泻,竞礼真如不动身”中,“一雨如盆泻”生动地描绘出大雨滂沱的景象,表达了大自然的威力;而“竞礼真如不动身”则传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伟力时,心境依然平静,如真如佛一般,不被外界所影响。 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的哲理思考和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通寺》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正是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求和的方针,但由于金国的侵略野心不断加剧,使得南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在这期间,方信孺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对文学、军事产生浓厚兴趣。成年后,投身军旅,历任地方官吏,多次参与抗击金国侵略的战斗。后来因功晋升为朝廷官员,曾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臣秦桧,被贬谪至边远地区。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局势,关心民生疾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方信孺来到大通寺,感受到了寺庙的宁静与清幽。他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了僧侣们虔诚礼佛的场景,内心深受触动。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描绘大通寺景色的诗篇,以此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