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菩提树

标题包含
菩提树
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庭院前的两棵树还依然存在,但哪里还能找到没有树的禅修之地呢?自从老卢离去之后,每年都还在持续着与万盏灯结缘的传统。
去完善
释义
《菩提树》方信孺 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注释: 1. 依然:仍然如此。 2. 无树禅:禅宗的一种观点,认为“见性成佛”,不必经过繁琐的修行过程。 3. 老卢:指卢舍那佛,佛教中的一位佛陀,也被称为释迦牟尼。 4. 万灯:比喻千千万万的信徒。
去完善
赏析
《菩提树》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方信孺庭院中的两棵菩提树的感叹。诗中,“庭前双树尚依然”表达了诗人对这两棵树的欣赏和尊敬,认为它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姿态。接着,“何处犹参无树禅”则暗示了诗人对禅宗佛教哲学的思考,即“无树禅”,意味着超越有形之物的思想境界。在后半部分,“一自老卢归去后”则提到了禅宗大师卢行者(达摩)的故事,象征着禅宗的精神传承。最后,“年年长结万灯缘”表达出诗人希望像这些树一样,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传播禅宗智慧的事业。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菩提树》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诗人以菩提树为载体,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和对美好世界的渴望。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已经逐渐失去北方领土,面临着金兵的不断侵犯。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人生遭遇紧密相连,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感受到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信孺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悲喜荣辱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 方信孺的个人经历也与此诗息息相关。他曾任礼部尚书、四川安抚使等职,后因得罪权臣而被贬谪。在政治上失意的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菩提树》这首诗正是他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以菩提树的坚韧形象象征自己在困境中的信念和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