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川都
漭漭愁云吊媚川,蚌胎光彩夜连天。
幽魂水底犹相泣,恨不生逢开宝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边无际的忧愁如同浓厚的云彩笼罩在美丽的河流上,珍珠般的亮光在夜晚的天空中闪烁。那些水底的幽灵仍在哭泣,遗憾的是她们没有生在开宝年间。
去完善
释义
1. "漭漭":形容水势浩大。
2. "愁云":含愁的云彩,这里指含悲的气氛。
3. "媚川":可能是作者的家乡或者美丽河川的名称,具体需要结合上下文了解。
4. "蚌胎光彩":形容珍珠般的光泽。
5. "幽魂水底":水中幽灵般的形象,寓意在水中挣扎的人们。
6. "生逢开宝年":可能意指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媚川的都城景象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首句“漭漭愁云吊媚川”通过描述愁云笼罩下的媚川,展现出一幅忧郁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第二句“蚌胎光彩夜连天”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时分,蚌胎般的光芒与天空相连,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诗人以此暗示媚川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幽魂水底犹相泣,恨不生逢开宝年”则是对历史的感叹。诗人以水底的幽魂喻指逝去的古人,他们还在悲痛中相互哭泣,因为他们没能生活在开宝年间(968-975年)。这里,诗人借幽魂表达了对于那个时期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遗憾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媚川都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媚川都》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此时南宋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不断,北方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益严重,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信孺作为南宋朝廷的一名官员,深感忧虑和责任重大。他曾出使金国,试图争取和平,但未能成功。此次出使金国,他目睹了金国的强大实力和南宋的虚弱现状,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
这首诗描绘了嘉陵江上游川北一带的景象,以赞美山川之美,感慨时局之危为主题,反映了方信孺的内心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在诗中表达了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奋发图强,抵御外侮,重振国威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