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丹亭
风驭来三峡,云章下九天。
名山开窟宅,飞宇纳光躔。
未见烟霞约,聊将岁月镌。
神游谁复识,空诵白云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驭清风来到三峡,文章如云朵降临九霄。
名山开启洞窟家园,飞檐吸收阳光轨迹。
未曾与烟霞相约,暂且把岁月刻印。
神游仙境有谁识别,徒然诵读白云诗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凌丹亭:指位于中国四川省的一处道教胜地,位于青城山附近,相传是汉代仙人杜赤城的修炼之地。
2. 方信孺:字有嘉,号南洲,明朝文人,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3. 三峡:这里指的是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今重庆、湖北一带。
4. 云章:指天上的云彩,此处形容诗篇如同云彩般美丽。
5. 九天:指天空最高处,这里是说诗人的诗篇传遍了天下。
6. 窟宅:洞穴居所,这里用来比喻凌丹亭的神秘与幽静。
7. 飞宇:即飞檐,建筑物的翘角屋檐,这里用来形容凌丹亭的壮丽。
8. 光躔:指阳光照射的地方,这里用来描述凌丹亭的阳光充足。
9. 烟霞约:指与神仙约定的隐逸生活,这里表示诗人期待过上这样的生活。
10. 岁月镌:指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下痕迹,这里表达诗人希望在凌丹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11. 神游:指精神超脱世俗的束缚,这里表示诗人陶醉于凌丹亭的美景之中。
12. 白云篇: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里的“空诵白云篇”意味着尽管向往仙境,但无人能够真正理解。
去完善
赏析
《凌丹亭》是一首描绘壮美景色的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方的敬仰之情。方信孺作为南宋末年的一位爱国将领和文学家,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以凌云的豪情壮志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首先,“风驭来三峡,云章下九天”两句,通过“风驭”、“云章”这两个象征性的词语,展现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概。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三峡”、“九天”这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景物,表达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接着,“名山开窟宅,飞宇纳光躔”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方信孺品格和成就的景仰。"名山开窟宅"意味着方信孺的精神犹如壮丽的山川,崇高而坚实;"飞宇纳光躔"则表达了方信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形象,就像广袤的天空一样容纳着无尽的光明。这两句既是对方信孺本人的赞美,也是对祖国河山壮美之处的描绘。
然后,“未见烟霞约,聊将岁月镌”两句,则是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未见烟霞约"意味着方信孺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理想;"聊将岁月镌"则表示虽然岁月流转,但方信孺的事迹和精神仍将被人们铭记。这两句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最后,“神游谁复识,空诵白云篇”两句,是诗人对方信孺精神的怀念。"神游谁复识"表达了对方信孺的敬仰之情,认为他的精神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永恒的典范;"空诵白云篇"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丹亭》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方信孺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这个时期,方信孺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政治家,他积极参政议政,关注国家民生问题,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亡有着深深的忧虑。然而,南宋朝廷政治腐败,朝纲废弛,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矛盾激化。尽管方信孺满怀报国之志,但他的建议和努力往往得不到采纳和支持,这使得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在这样复杂的时局背景下,方信孺通过《凌丹亭》一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歌通过对“凌丹亭”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壮志凌云、不畏艰难的决心。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走向繁荣昌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