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堂
月峡旁通玉液池,彩舟争胜出宫闺。
荒台今日人相问,野草无言日自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峡谷连接着碧绿的池塘,彩色的小船在宫廷深处竞逐。
如今那荒凉的台榭已被人们遗忘,无名的野草默默生长在西边的阳光下。
去完善
释义
1. 月峡:月状的峡谷,此处借指江峡。
2. 旁通:这里指沟通河道,连通两岸。
3. 玉液池:形容清澈的江水或池塘。
4. 彩舟:装饰华丽的船。
5. 争胜:争取优胜,意为竞相展示风采。
6. 宫闺:皇宫内的深闺大院。
7. 荒台:荒废的高台。
8. 人相问:人们互相问候。
9. 无言:默默无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月色笼罩的峡谷旁边,有一个玉液池,彩色的小船争相在池中荡漾,宛如皇宫里的景象。而荒凉的亭台遗址上,人们相互询问,诉说岁月的沧桑;周围无垠的草地在无言地陪伴着他们,太阳渐渐落向西边。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屏堂》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期,即公元960-1127年之间。在方信孺的晚年时期,他选择在江西庐山的一个名为石屏堂的地方过上隐居生活,因此诗名取为“石屏堂”。
方信孺生活在北宋末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五代十国之后,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然而北宋末年,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上,官僚腐败严重,权力斗争激烈;经济上,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民生疾苦;文化上,虽然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得到了一定的繁荣,但在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士人普遍感到前途渺茫。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在乱世中,通过隐居可以逃避现实的纷扰,保持自己的清白和高尚品质。方信孺也不例外,他在晚年选择离开喧嚣的世俗世界,来到风景秀丽的庐山石屏堂,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