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犀潭
西来异兽路应迷,金锁何年落此溪。
不比李侯心似水,归舟自掷石门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西方来的奇异野兽可能迷失在道路上,而金色的门锁不知何时被遗落在小溪旁。这里的情况可不像李白那样心灵如水,他驾船沿着河流向西进入石门,寻找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沉犀潭:即潭名“沉犀”,可能因古代传说或故事得名。
2. 方信孺:南宋诗人。
3. 西来异兽:指往西方来的奇异动物。这里可能是借指游客或外来者。
4. 路应迷:路途应该感到迷茫。这里的“应”表示推测。
5. 金锁:比喻坚固的防卫措施。这里可以理解为桥梁、关隘等。
6. 何年:疑问代词“何”加时间名词“年”,意为哪一年。
7. 李侯:指唐朝诗人李白。这里以李白为例,暗示作者自己也有类似的心境。
8. 心似水:心如水一般平静,形容心境平和。
9. 归舟:返航的船只。
10. 自掷:自愿投入。
11. 石门西:石门是四川省的一处地名,此处位于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的交界地带。此处借指诗人回归故里。
去完善
赏析
《沉犀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诗歌。方信孺以沉犀潭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魅力和人类历史的厚重积淀。
首先,诗人在开篇便以“西来异兽路应迷”这一句引入了沉犀潭的神秘氛围。这里的“异兽”指代的是各种野生动物,而“路应迷”则意味着在沉犀潭这个神秘的地方,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会迷失其中。这种迷失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未知,也源于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知。同时,这也为整首诗奠定了神秘、深沉的基调。
紧接着,诗人通过“金锁何年落此溪”这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历史的长河。“金锁”在这里象征的是人类的文明和历史遗迹,而“何年”则暗示了这些遗迹的存在已经跨越了漫长的岁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一种敬畏之情,同时也强调了沉犀潭作为自然景观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比李侯(即李白)和自身的心境,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不比李侯心似水”一句,既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之情,又通过对比凸显出自己面对沉犀潭时的心绪。而“归舟自掷石门西”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扬帆起航、远离尘嚣的决心,以及他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沉犀潭》这首诗通过对沉犀潭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通过与李白的对比,展现了自己在面对自然和历史时的独特心境。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沉犀潭》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97年,即宋宁宗庆元三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国战争频繁的时期,边境局势紧张,民生疾苦。
诗人方信孺(约1148-1222年)是南宋的官员和文人,他曾任湖南安抚使、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等职,因主张抗金而被贬谪。在流放期间,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信孺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任期间坚决主张抗金,但遭到朝廷权臣的排挤和打压。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强权,表现出高尚的气节。这种坚定的决心和爱国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沉犀潭》一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历史背景。沉犀潭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方信孺在此地游览时,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