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达磨石

标题包含
达磨石
葱岭初无一字传,名山到处即为禅。 只今石上留公案,面壁何须更九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葱岭这里,最早的文字记载并未流传下来,而名胜古迹却成为了悟道的最佳场所。如今只在石头上看到留传下来的故事,这面墙壁并不需要我们再闭关九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葱岭:指中国新疆地区的帕米尔高原,位于中亚地区,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 2. 名山:佛教中有名的山峰,此处借指达摩石所在的山峰。 3. 禅:佛教用语,意为静坐冥想、静思领悟佛理。 4. 石上留公案:达摩石上留有禅宗的典故故事。 5. 面壁:达摩石位于山中,四面环山,形容环境幽静。 6. 九年:达摩祖师有面壁九年的传说,意指达摩祖师在石壁上静坐修行了很长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方信孺在游历五台山的途中,看到达磨石(相传为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之处)后有感而发的一首咏史诗。首句“葱岭初无一字传”中的“葱岭”代指五台山,暗示了达摩祖师在此地创立禅宗的事迹并未广泛流传;第二句“名山到处即为禅”则表达了禅宗作为一种宗教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了各地的著名山峰,意味着禅宗的影响力之广。 接下来的“只今石上留公案”,即描述达摩石的存在,并以此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尾联“面壁何须更九年”则是对达摩九年面壁的典故进行翻新,意谓达摩的精神传承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时间,而是将这种坚守信念、潜心修炼的品质世代流传。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达摩精神的崇敬和赞誉,同时也传达出作者本人对于禅宗哲学的独特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达磨石》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北方的辽金政权和西北的西夏政权对宋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段时间里,方信孺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户部尚书等职,因直言进谏,多次触怒权贵,遭遇贬谪。他在政治生涯中始终保持正直清廉的品质,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忧虑。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达磨石》这首诗中,方信孺以达摩石为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达摩石位于江西九江庐山,是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相传为禅宗始祖达摩大师所立。诗人通过对达摩石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处世哲学:人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