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雷洞

标题包含
雷洞
疑冢峥嵘此不封,麒麟仿佛是山中。 后人未识藏雷穴,踏破苍苔古甃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矗立的疑冢尚未被发掘,山中的祥瑞麒麟若隐若现。后代的人们还未识破隐藏的秘密,已经踩破了长满青苔的古井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雷洞:即雷霆之洞,传说为古代伏羲、女娲的藏身之处。 2. 疑冢:指古代人们怀疑为真人墓葬的坟墓。 3.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4. 封:坟地、墓地。 5.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吉祥和太平。 6. 踏破苍苔:形容人迹罕至。 7. 古甃空:指古代的井壁已荒废。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疑冢峥嵘”开篇,表达了对该处古坟的敬畏之情。接着通过描绘“麒麟仿佛是山中”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在探寻雷洞的神秘之感。后面两句则揭示了“后人未识藏雷穴”的现实情况,以及因寻找雷洞而“踏破苍苔古甃空”的场景,展现出了探索者的坚韧精神。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方信孺在探究自然奥秘中的执着追求与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雷洞》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是国家依然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局势并不稳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方信孺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担任出使金国的使者,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勇敢地面对金国的种种压力,表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然而,他在朝廷中的遭遇却并不如意,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尽管如此,方信孺并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他仍然坚持写作,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创作《雷洞》时,方信孺或许是在旅途中偶然发现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因此有感而发,用诗歌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