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人冢
鲸波仅免葬吞舟,狐死犹能效首邱。
目断苍茫三万里,千金虽在此生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海浪汹涌仿佛即将吞噬大船,狐狸死后仍能回归故土。
望眼欲穿却是一片苍茫辽阔的三万里江山,即使拥有千金财富也无法换得此生的安宁。
去完善
释义
蕃人:指唐代西戎诸族;《说文·番部》:“蕃,西域国也。”
鲸波:巨浪。
吞舟:能吞下船只的鲸鱼,比喻极大的波浪。
狐死: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不事二主,忠于故君。他父亲和祖父是晋献公的大臣。献公之子重耳逃亡在狄国,晋国国内发生内乱,秦穆公帮助夷吾取得君位,这就是晋惠公。后来惠公与重耳争位失败,死后其子怀公即位,想杀掉重耳。狐突的另外两个儿子狐偃、狐毛随从重耳在外流亡,怀公想利用他的威望召集百姓,就派人找狐突。但狐突不愿为不忠不孝之主做事,不肯见怀公。使者强行把他拉到皇宫,他说:“我这一生只侍奉过献公和惠公,现在你们以不义的方式杀了我的君主,还要强迫我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这是不行的!”说完之后,他就以头撞柱自杀而死。所以狐死这句是说做人要有气节,宁死不屈。
首邱:头的方向,这里用这词指的是故乡。
苍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形容视野开阔。
三万里:是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距离之远。
千金:用金钱来衡量价值,这里是说人生价值无比珍贵。
生休:活着的时候就要有所作为。
去完善
赏析
《蕃人冢》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首先,诗中的“鲸波仅免葬吞舟”意味着人生的无常和险恶,正如鲸波波涛汹涌,可能随时吞噬船只。然而,诗人通过“狐死犹能效首邱”来表达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目断苍茫三万里”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茫茫大海时的无限感慨,他深知即使有千金财富也无法换回逝去的时光。最后,“千金虽在此生休”则是诗人对于生命的深刻领悟,金钱名利终究无法与生命相比。整首诗借景抒情,传达出诗人面对命运的态度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蕃人冢》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的建立、蒙古的崛起等。南宋政权在北方的压迫下,内部矛盾重重,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诗人在这个时期,亲身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
方信孺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曾担任过官员,但因性格耿直,不畏权贵,多次受到排挤。他也曾积极投身于抗金事业,但壮志未酬。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蕃人冢》这首诗中,方信孺以蕃人冢为题,表达了对战争、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他通过描绘蕃人冢的景象,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民的关怀。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