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三城

标题包含
三城
三城不断鬰相望,千里长江势渺茫。 蛮獠传闻亦胆破,从知岭外有金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三座城市连绵不断,郁郁葱葱,互相望见;千里的长江气势磅礴,浩渺无际。即使是荒蛮之地的人听闻这景象也会心惊胆寒,由此可知险要的山岭之外也有坚固的防线。
去完善
释义
1. 三城:指扬州、瓜洲、镇江三个城市。 2. 不断:连续不断。 3. 鬰(yù):同“郁”,茂盛、繁茂。这里形容三城连在一起紧密相接的样子。 4. 相望:彼此相对。 5. 千里长江:形容长江的长度。 6. 势渺茫:指江水的气势壮观但难以看清。 7. 蛮獠(mán liáo):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南宋时期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人民。 8. 胆破:惊吓、害怕。 9. 从知:即“可知”,表示可以肯定的事情。 10. 岭外:岭,特指五岭;岭外,指岭南地区,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 11. 金汤:用金属制成的汤锅。这里用来比喻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去完善
赏析
《三城》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三座城市(可能指广州、福州、杭州)之间的地理联系以及长江的壮丽景象。通过描述蛮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对这种军事力量的敬畏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防要塞的重视和赞誉。 诗的首句“三城不断郁相望”意味着这三座城池相互依存,紧密相连,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第二句“千里长江势渺茫”则形象地描绘出长江壮丽的景观,同时隐含着国家疆土辽阔、江山美丽的意境。第三句“蛮獠传闻亦胆破”展现出南方的少数民族在面对强大军事力量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进一步突显了国家的威严和威慑力。最后一句“从知岭外有金汤”意味着这些防御工程足以保卫国家的安全,表达出诗人对国家防务的信心和自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城》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的崛起、蒙古的征服等。南宋政权在北方的压迫下,内部矛盾重重,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方信孺却能以豁达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出他坚韧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方信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担任过多种职务,包括官员、学者和将领。他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军事上曾率军抵抗金国侵略。尽管身处战乱年代,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