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禺山

标题包含
禺山
禺山何事作番山,空有陂陀迹已漫。 今日升堂听丝竹,沉香不见旧阑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禺山为何变为番山?只有崎岖的山径留下痕迹。 今日走入殿堂聆听音乐,却不见沉香木制的旧栏杆。
去完善
释义
1. 禺山: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郊的白云山。这里是南越王赵佗的故乡,唐朝时称为番禺山。 2. 番山:指广州附近的番禺山,原名燕石山。 3. 陂陀: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 4. 迹已漫:足迹已经被淹没,指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 5. 今日:现在。 6. 升堂:登上厅堂。 7. 丝竹:泛指音乐,这里指演奏的音乐。 8. 沉香:一种名贵的木材,也指用这种木材制成的家具。 9. 旧阑干:过去的长栏杆,这里指的是过去的建筑物。
去完善
赏析
《禺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古迹的诗。这首诗通过对比禺山的历史与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古迹湮没、人事变迁的感慨。首句“禺山何事作番山”中,“禺山”本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这里却变成了“番山”,即外族占领的山。这句诗通过提问的方式,揭示了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更迭。接下来的“空有陂陀迹已漫”,表达了古迹虽然存在,但已经被岁月侵蚀,痕迹难寻。接着的“今日升堂听丝竹,沉香不见旧阑干”,则进一步描述了在如今这个繁华的场合中,昔日的沉香木制成的栏杆已经不复存在。这首诗通过对禺山的描绘,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禺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故乡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12世纪初,即南宋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方信孺出生于广东番禺,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因此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抵抗外侮、维护宋朝统治。他曾历任太学博士、尚书省郎中等职务,后因反对和议被罢职,此后便回到家乡番禺。在家乡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和文化建设,并留下了许多描绘家乡风光的诗歌作品,《禺山》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方信孺通过对家乡番禺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故土情怀的眷恋。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方信孺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