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七寺
国清尊胜北山隅,证果报恩同一区。
地藏荒芜并报国,尚余悟性斗牛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清幽尊贵之地,北山的一角,见证了因果报应和感恩之情汇集在一起的地方。
地藏菩萨的信仰在这片荒芜中得到了回报,同时也为了国家祈福。而在这里,还剩下那些充满智慧的人们,他们如同斗牛般充满活力。
去完善
释义
1. 国清尊胜:指佛教中的“国清教”与“尊胜教”。国清教是指诸行无常,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教义;尊胜教则强调佛法的力量,可以消除一切恶业,使众生长寿富贵。
2. 北山隅:指的是北京西山脚下的角落处。
3. 证果:佛学术语,指修行圆满达到佛果的境地。
4. 报恩:指报答佛祖的教诲之恩。
5. 同一区:形容上述的两个寺庙非常靠近。
6. 地藏:即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愿普贤菩萨合称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
7. 荒芜并报国: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曾经破败不堪,但经过修葺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报国,在这里可能是对国家的怀念之情。
8. 悟性:佛教术语,指理解或领悟真理的能力。
9. 斗牛墟: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人心中的天枢地轴的象征,表示这里是天地间最重要的所在。
去完善
赏析
《北七寺》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寺庙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国清寺和尊胜寺两座古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的环境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首句“国清尊胜北山隅”,点明了两座寺庙的位置,位于北山的角落,暗示了它们远离尘世的宁静与清幽。接着“证果报恩同一区”,强调了这两座寺庙共同肩负着弘扬佛法、救度众生的使命,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第二联“地藏荒芜并报国”,指出了寺庙虽然地处荒凉之地,但依然心怀国家,体现了诗人对于僧人爱国情操的赞扬。而“尚余悟性斗牛墟”则是对僧人们坚定信仰的赞美,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修行参透人生真谛。
整首诗通过对北七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崇敬和对僧人们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众生苦难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七寺》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方信孺曾任郡守、州守等职,并因战功卓著而闻名于当时。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历史阶段。北方的金国不断对南宋发动进攻,双方战争频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方信孺作为一名官员,积极投身于抗击金国的战斗,为国家尽忠尽职。
在这段时间里,方信孺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但由于政坛的倾轧,他也曾多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创作出更多抒发自己胸怀的诗篇。
在《北七寺》这首诗中,方信孺通过对北方七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他以寺庙为象征,表达了对和平与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人民生活在战乱中的痛苦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