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七寺

标题包含
西七寺
文殊千佛显真乘,水月光中见定林。 昭瑞当时连集福,咸池今日应奎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众多的佛像中,文殊菩萨显现出真实的教义,在水月光芒中我们看到了稳定的林荫。当时的瑞祥景象让人联想起福气,就像今天天上的咸池星对应着紫薇星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文殊:文殊菩萨的省称,佛经中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以智慧著称,这里用以赞美和尚的智慧。 2. 千佛:形容寺庙规模宏大,佛像众多。 3. 显真乘:展示真实的教法。 4. 水月光:指水面反射的月光,这里用来形容寺庙周围环境的宁静美丽。 5. 定林:定林寺,位于江苏宜兴,是宋代著名禅院。这里用来代指西七寺。 6. 昭瑞:指寺庙中摆放的神像,这里借指寺庙的庄严神圣。 7. 连集福:佛教用语,意思是汇集各种吉祥福气。 8. 咸池:指北极星,古代认为是天的中心,这里用来比喻西七寺的地位重要。 9. 应奎参:古代认为北极星象征着祥瑞,这里的意思是西七寺如同北极星一样引领众僧修行。
去完善
赏析
《西七寺》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古刹风光的佳作。首句“文殊千佛显真乘”,描述了文殊菩萨在寺庙中显灵,千佛环绕的场景。诗句中的“真乘”一词,寓意着佛教的真谛,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崇敬之心。 次句“水月光中见定林”,诗人以月色与水面相映成趣的美景为背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的定林寺景象。这里的“定林”即指定林寺,传达了诗人向往超脱尘世纷扰的隐逸之志。 接着,诗人在“昭瑞当时连集福”一句中,回顾古寺过去的辉煌。当时的昭瑞(祥瑞现象)和集福(祈福活动)展现出寺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而尾联“咸池今日应奎参”,则转而描写今日咸池星照耀下的古寺,表达了诗人对于昔日繁华的回忆以及对于现实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七寺》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同时也面临著北方金朝的威胁。 诗人方信孺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际遇。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对时政不满而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他在乡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学问,抒发胸臆。这段时期的生活体验,使得他对于国家的现状有了更深的思考,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西七寺》这首诗中,方信孺以寺庙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的“西七寺”是当时的一座著名寺庙,位于西湖附近。诗人通过描绘寺庙的风光,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国家需要更多的信仰和力量来支撑。 总的来说,《西七寺》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诗人方信孺在这段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时代观察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