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楼
真珠市拥碧扶阑,十万人家着眼看。
独恨登临最高处,举头犹不见长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珍珠城市环抱碧波荡漾的河流,十万户人家都在翘首远望。唯独遗憾在登上最高之处时,抬头仍然看不见长安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真珠市:指繁华的城市市场。
2. 碧扶阑:形容青翠的草木环绕的栏杆。
3. 十万人家:泛指人口众多的城市。
4. 独恨:独自遗憾。
5. 登临:登山临水。这里指登上高处。
6. 犹不见长安:意指还看不到心中的理想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越楼》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越地风光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越州城的繁华景象和登高望远的情景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长安的怀念之情。
首句“真珠市拥碧扶阑”描绘了越州城繁华的市场景象,其中“真珠市”指的是越州城中的珍珠市场,这里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碧扶阑”则形象地描绘了市场中的摊位和行人,给人一种繁华昌盛的感觉。
第二句“十万人家着眼看”进一步强调了越州城的繁华程度,家家户户都关注着市场的动态,体现出这里的经济繁荣和生活气息。
后两句“独恨登临最高处,举头犹不见长安”则是诗人抒发情怀的部分。虽然越州城繁华似锦,但诗人依然遗憾地表示,即使登上最高处,也无法看到遥远的长安。这里的“长安”象征着诗人的故乡和政治中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无法回到家乡的苦闷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越楼》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作的一首描绘越地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左右。在南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方信孺却以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越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越楼位于越地的一座繁华城市,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欣赏。方信孺登上越楼,俯瞰整个越地的美丽风光,心中感慨万分,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方信孺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点。在《越楼》这首诗中,方信孺通过对越楼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