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堑山堙谷浪为谋,余力犹穷岭外洲。
见说揭竿从垅上,祖龙当日漫东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曲折迂回的商议与努力,终于达到了目的。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与毅力。
去完善
释义
《马鞍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以下是词句注释:
1. 堑山堙谷:指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而修筑的长城,“堑山”意为挖山取石,“堙谷”意为填平山谷。
2. 浪为谋:形容秦始皇的劳民伤财之举。
3. 岭外洲:指岭南地区,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
4. 揭竿:原指举起竹竿作为起义的标志,这里借指农民起义。
5. 祖龙:指秦始皇。
6. 谩东游:指秦始皇巡游东方时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
去完善
赏析
《马鞍山》方信孺这首诗歌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川景观,并借以抒发了诗人浓烈的家国情怀。首先,"堑山堙谷"形象地刻画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艰辛努力。紧接着,“浪为谋”及“余力犹穷”等词句表达出作者对于辛勤劳动人民执着精神的赞颂与敬仰。“见说揭竿从垅上,祖龙当日漫东游。”此句传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这里通过一个脍炙人口的秦始皇求仙问药的故事,传达了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勇敢、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底蕴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热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马鞍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4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金兵入侵使得国家风雨飘摇。
在这个时期,方信孺身为一位官员,对国家的局势忧心忡忡。他曾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直言敢谏,后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官回乡。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马鞍山》中得到了体现。诗中的“乱山横暮碧,远水带春流”,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此外,方信孺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文学繁荣的时期,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方信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也是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熏陶。总的来说,《马鞍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方信孺个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