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堂
撤茅易瓦利无穷,盍种甘棠比召公。
大手断碑何处觅,典型犹见此堂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移除茅草更换陶瓦繁复不断,何不种植甘棠以比美召公?
何处可以寻找到那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遗风典范仍在此殿堂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撤茅易瓦:指建造房屋的过程。撤,拆除;茅,茅草屋;易瓦,更换瓦片。这句诗描述了建造房屋的艰辛过程,从拆除茅草屋到更换瓦片,体现了建设广平堂的辛勤努力。
2. 盍种甘棠比召公:比喻广平堂的建设者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盍种甘棠,这里指种植甘棠树,象征正直无私的官员;召公,周初的一位著名贤臣,曾担任西周的太保,他的品行受到后代的敬仰。
3. 大手断碑:形容广平堂的历史悠久。大手,形容规模宏大的建筑;断碑,断裂的古碑,象征着历史的痕迹。
4. 典型犹见此堂中:意思是广平堂内保留着古代贤者的精神品质,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典型,指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物;犹见,依然可以看到。
去完善
赏析
《广平堂》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广平堂景色的诗。诗中,作者通过“撤茅易瓦”的形象比喻,表现了广平堂的壮丽景象和悠久历史。同时,作者将广平堂与召公相比,表达了对其功绩的赞美。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断碑的寻找,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在诗的结尾,作者通过描述广平堂的典型形象,表达了对这一历史遗迹的热爱和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一位富有爱国情怀的诗人的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广平堂》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至1205年之间,即南宋中期。在这段时间里,方信孺以他的才华和政治才能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历任广平郡王傅、礼部郎中等职。然而,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边患严重,这对方信孺的仕宦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广平堂所在的广平府,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在当时是南宋的重要军事边防地区。此时金朝势力不断南侵,给南宋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作为地方官员,方信孺既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又要应对来自金朝的压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他的诗中得到了体现。
在此背景下,方信孺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广平堂景象的诗篇,借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诗就是《广平堂》:“广平堂上客,把酒共君歌。醉后不知晚,看花奈老何。”这首诗歌颂了广平堂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