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汉台
倔强难除结尚椎,筑台北望欲何为。
大夫自载千金橐,谁念韩侯十万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坚定执着的性格仍然保持着本色,站在长城上向北望去是为什么?大夫自己背囊里装满了黄金,可还有谁想起那位带领十万兵马的韩侯呢?
去完善
释义
1. 倔强:这里指山峰峻峭,形容地势险要。
2. 结尚椎:可能是笔误或印刷错误,应为“结如椎”。这里是描述山势结聚紧密,形状如同木椎。
3. 筑台:古代在战争时为了观察敌情或指挥战斗而修筑的高台。
4. 大夫:对官员的尊称,这里应该是指方信孺本人。
5. 千金橐:盛满金子的袋子,比喻财富。这里可能指的是方信孺携带的财物。
6. 韩侯:即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曾担任大将军,被刘邦封为韩王。在这里比喻强大的军事力量。
去完善
赏析
《朝汉台》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的诗,诗人以汉朝的典故来讽刺现实。诗中提到的“倔强难除结尚椎”,表现出战士们的勇敢和坚定,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艰苦与无奈。“筑台北望欲何为”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质疑,质问那些发动战争的人究竟有何目的。接下来的“大夫自载千金橐,谁念韩侯十万师”则进一步揭露了战争背后的利益争夺,批判了那些只看重个人财富而置士兵生死于不顾的统治者。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反思和强烈的社会批判,展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朝汉台》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南宋士人,方信孺关注国家兴亡,痛感百姓疾苦。他游历四方,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心中充满悲愤之情。在朝汉台这一历史遗迹前,他回忆起汉朝的辉煌历史,感叹今朝国家的衰败,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在这首诗中,方信孺通过对比汉朝的繁荣昌盛和南宋的衰落,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忧虑。他以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的历史故事为鉴,激励南宋统治者奋发图强,收复失地,重振国威。同时,他也借古讽今,对当政者的昏庸无能表示强烈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