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
钓得神鱼金作鳞,废台百尺漫嶙峋。
丝纶不入非熊梦,当日何人老渭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捕捉到金色鳞片的神奇大鱼,破败的百尺高台上满是嶙峋的石头。在无法实现梦想的境地中,当年有谁曾在渭水之滨慢慢老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神鱼:指神奇的鱼类,这里可能指传说中的神奇鱼类。
2. 金作鳞:形容鱼的鳞片如同黄金般闪闪发光。
3. 废台:废弃的钓鱼台。
4. 百尺:形容高度。
5. 漫:杂乱无章。
6. 嶙峋:形容山势险峻。
7. 丝纶:钓鱼线。
8. 非熊梦:指贤者的隐逸之梦。
9. 当日:当时。
10. 何人:谁。
11. 老:年老的。
12. 渭滨:指渭水河畔。
去完善
赏析
《钓台》这首古诗描绘了古人钓鱼时的情景以及诗人由此产生的思考。首句“钓得神鱼金作鳞”描述了钓到的神鱼金光闪闪的鳞片,体现了鱼的非凡和诗人的幸运。次句“废台百尺漫嶙峋”展现了荒凉废弃的钓台,看似平凡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第三句“丝纶不入非熊梦”暗示诗人并不因钓不到鱼而沮丧,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末句“当日何人老渭滨”则转而怀古,表达对当年在此垂钓的古人的感慨与怀念。整首诗既有眼前的实景描绘,也有对过去的追想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钓台》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此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下,国土分裂,民生疾苦。方信孺身为南宋官员,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被贬谪至广东潮州,任海丰县令。他在此时期游览了位于潮州的韩愈庙、湘子桥等古迹,创作了多首描绘当地风光和历史的诗篇,以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钓台》这首诗以汉初隐士严光的钓台为主题,通过对严光不事王侯、独善其身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志趣的追求。同时,诗中还暗示了作者自身的遭际与理想,即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时,虽有志报效祖国,却未能施展才华的无奈。这种情感与南宋时期的爱国情怀相呼应,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