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小水帘洞

标题包含
大小水帘洞
碧涧东西春水添,四时疏雨落晴檐。 珠宫贝阙无寻处,空见重重排玉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涧水在东西两侧涌出,增添了春水的活力;四时的雨水稀疏地洒落在晴朗的屋檐下。神秘的珍珠宫殿和贝壳城堡已经找不到踪迹,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玉帘。
去完善
释义
1. 碧涧:指翠绿的溪水。 2. 春水:春天的河水。 3.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4. 疏雨:稀疏的小雨。 5. 晴檐:晴朗天气的屋檐。 6. 珠宫贝阙:形容富丽堂皇的宫殿。 7. 空见:只看到。 8. 重重:一层又一层。 9. 玉帘:指瀑布,这里比喻雨水打在窗户上形成的水幕。
去完善
赏析
《大小水帘洞》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篇。诗中通过描写山间瀑布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碧涧东西春水添”,描述了春天的溪水潺潺流淌的景象。“碧涧”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溪水的清澈和山间环境的优美。“春水添”则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第二句“四时疏雨落晴檐”,描述了四季交替中的自然景观。“四时”即四季,意味着这首诗涵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疏雨”则是指细雨蒙蒙的天气,这与晴天时的阳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多变性。 第三句“珠宫贝阙无寻处”,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珠宫贝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境界。然而,这种理想境界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使得诗人感到一丝遗憾。 第四句“空见重重排玉帘”,以水帘洞的美景作为诗的结尾。“空见”意味着只能看到,却无法触摸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无奈之情。同时,“重重排玉帘”形象地描绘出水帘洞瀑布层层叠叠的壮观景象,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小水帘洞》是南宋诗人方信孺在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游览陕西华山时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华山山中的奇景,以及作者对此景的感悟和感慨。 庆元二年,方信孺47岁,正处中年。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广东招讨使、广东转运判官等职,为国家治理边陲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因官场腐败、谗言诬陷等原因,他被调任京官,远离边疆战场。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忧郁。 在《大小水帘洞》创作期间,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国不断侵扰边境,而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方信孺作为一位有家国情怀的诗人,虽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渴望为国效力。然而,现实的无奈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将这份豪情壮志寄托于山水之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