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寺
金碧参差兜率天,曾煎诃子试新泉。
荒园废宅无人问,门外桃花却是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光璀璨犹如仙境的天堂,曾经尝试用新泉水烹煮过诃子。荒凉的无主园林和废弃的住宅无人问津,而门外的桃花却似乎带着几分禅意。
去完善
释义
"金碧参差兜率天":金碧,指金色与青绿色的搭配;参差,形容高低错落的样子;兜率天,佛教中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整句描绘了寺庙的华丽景象,仿佛是欲界的天堂。
"曾煎诃子试新泉":煎,煮;诃子,常绿乔木果实的名称,可入药;新泉,新鲜的泉水。这一句描述了在寺庙内曾经尝试用新鲜泉水来煎煮诃子的情景。
"荒园废宅无人问":荒园,荒废的园林;废宅,废弃的住宅。这句写出了寺庙已经荒芜,无人过问的景象。
"门外桃花却是禅":桃花,春日盛开的花朵;禅,佛教的静思修行。这句话意味着尽管寺庙破败,但门外的桃花仍然象征着禅宗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赏析
首句“金碧参差兜率天”描绘了法性寺的壮丽景象,寺庙的金色屋顶和碧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兜率天”本是佛教术语,指极乐世界,此处用来形容寺庙的金碧辉煌,体现了诗人对方信孺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曾煎诃子试新泉”则讲述了诗人与朋友方信孺曾在寺庙品茶论道的事情。他们用新鲜的泉水煮诃子叶,茶香四溢,两人在此畅谈人生哲学,相互启发。这一句以具体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和方信孺之间的深厚友谊。
第三句“荒园废宅无人问”则笔锋一转,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荒凉景象。尽管寺庙内部金碧辉煌,但周围却是一片荒芜,无人关注。这一对比突出了佛法虽然广大,却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
最后一句“门外桃花却是禅”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虽然寺庙已经荒废,但在门外,盛开的桃花却依然美丽,这美丽的桃花便是禅意的体现。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法性寺》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也就是宋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方信孺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担任广东招谕使,负责招降当地叛乱势力。然而,他在执行任务时遭到失败,被贬谪到海南岛。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的金国入侵,导致北宋灭亡,南宋被迫南迁。尽管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与金国的矛盾始终存在。此外,南方地区的民间起义和叛乱也不断发生,使得国家局势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信孺写下了这首《法性寺》。通过描绘法性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境,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