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授轩
制止遗踪底处寻,相传笔授此丛林。
毗卢四万八千卷,正要墨池如许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停止寻找消失的痕迹,听说那里有传承的笔法。
毗卢有四万八千本书,需要同样深厚的笔墨才能领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制止遗踪:指佛教禅宗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遗迹。“制止”是慧能的法号,他在禅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底处:在哪里。
3. 笔授:此处意指传授禅法的文字记录。
4. 丛林:此处指的是寺院。
5. 毗卢:指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祇。
6. 四万八千卷:形容书籍之多。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所有讲法的经典都被集结成书,共有四万八千部。这里用来表示佛教经典的丰富程度。
7. 正要:正是需要。
8. 墨池:指砚台或墨砚,这里借指书法艺术。
9. 如许深:如此深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笔授轩》,是宋代诗人方信孺所作。诗人在第一句中描绘了寻找制止遗踪的情景,接下来的两句则强调了笔授轩的地位以及它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财富。
“制止遗踪底处寻,相传笔授此丛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方信孺寻找制止遗踪的过程的描述,同时指出了笔授轩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历史渊源。这里的“制止遗踪”指代的是佛教禅宗的重要传统——“不立文字”,而“笔授”则代表着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角色。诗人通过对这一点的描绘,展现了笔授轩在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紧接着的“毗卢四万八千卷,正要墨池如许深”,这是对笔授轩的藏书量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赞美。“毗卢四万八千卷”指的是佛教经典“大毗卢遮那佛乘经”,这里用来比喻笔授轩内丰富的书籍资源。“正要墨池如许深”则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展示了笔授轩所拥有的知识深度和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笔授轩》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书院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初,即宋徽宗时期(1100-1125年)。在这一年代里,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善,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科举,渴望金榜题名,进入仕途。而书院则是学子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背景下,诗人方信孺以“笔授轩”为题,表达了对书院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他在诗中描述了书院的景色,强调了笔授轩作为书院的一处重要建筑,寓意着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这既反映了当时书院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方信孺对知识的珍视和勤奋求知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