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石鼓嵯峨尚有文,旧题铜鼓更无人。
宝钗寂寞蛮花老,空和楚歌迎送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鼓仍然高耸,上面还留有文字,但早已没有人研究那铜鼓了。
珠宝首饰渐渐被遗忘,花卉也不再茂盛,只能伴随着楚地的歌声迎接神灵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石鼓:指秦始皇时镌刻的石鼓文。
2. 嵯峨:高峻的样子。
3. 文:此处指文字,刻在石头上的诗。
4. 旧题铜鼓:过去的传说铜鼓所在的地方。
5. 更无:不再有。
6. 宝钗:传说中的一种神秘金属,这里代指铜鼓。
7. 蛮花:泛指南国的花草。
8. 空和:只能和。
9. 楚歌:即《楚辞·招魂》中所谓的“风萧萧兮易水寒”。
10. 迎送神:此处表示欢迎和告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石鼓上还留有文字,而铜鼓却已经被遗忘。宝钗(即宝物)被遗弃在蛮荒之地,花朵逐渐凋谢,只有楚歌在耳边回响,仿佛在迎接和送别神灵。诗人通过对古老文明的衰落和对宝物的惋惜,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铜鼓》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战场景象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1年,正值宋金战争时期。在这一年,方信孺作为南宋朝廷的官员,参与了抗击金兵的战斗,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在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仍。金兵南下,江南地区饱受战火摧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方信孺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关注,对人民的同情。
《铜鼓》一诗通过对战场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这首诗既是对现实的揭露,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充分体现了方信孺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人道关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