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七寺
慈度天王更觉华,苍龙东角梵王家。
普慈化乐成尘土,兴圣犹兼觉性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慈祥的天王更加华丽,苍龙的东边是佛教之家。
大慈大悲的教化让音乐成为尘土,兴旺的圣人依然具有觉悟的能力。
去完善
释义
1. 东七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
2. 方信孺:南宋著名诗人。
3. 慈度天王: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又称慈度菩萨。
4. 更觉华:这里指的是佛法的传承和发扬。
5. 苍龙东角:指东方,在古代神话中,苍龙是代表东方的神兽。
6. 梵王家:佛教寺庙,这里指东七寺。
7. 普慈化乐:佛教用语,意指慈悲为怀,救苦救难。
8. 尘土:比喻尘世。
9. 兴圣:佛教用语,意指振兴佛法。
10. 觉性:佛教用语,意指领悟到佛理的智慧。
去完善
赏析
《东七寺》是一首描绘佛寺之美的诗作,诗人方信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画面。
首先,“慈度天王更觉华”一句,以慈度天王的慈悲形象为引子,描绘了寺庙的壮丽景象。这里,诗人用“更觉华”来形容寺庙的美,不仅表达了寺庙本身的华丽,更传达了诗人对于寺庙庄重的敬意。
接着,“苍龙东角梵王家”则描绘了寺庙所处的环境,以东角的苍龙比喻寺庙的位置,寓意寺庙坐落在山林之间,远离尘世喧嚣。同时,“梵王家”则是对寺庙的尊称,突显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
然后,“普慈化乐成尘土,兴圣犹兼觉性夸”两句,则是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于佛法的无上崇敬。这里,诗人将普慈化乐比喻为佛陀的智慧,虽然时间流逝,但其教义却历久弥新。同时,又以兴圣犹兼觉性夸来形容寺院的高贵品格,突显出诗人对于佛法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东七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让我们领略到了宗教的神秘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七寺》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方信孺所作的一首描绘寺庙风景的诗。这首诗歌通过对东七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作为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方信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东七寺,他感受到了寺庙的庄严肃穆,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因此,他以优美的诗句记录了这一感悟,使《东七寺》成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时,方信孺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在官场中经历了诸多波折。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珍视平静的生活和心灵的安宁,从而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内心的感受,也体现在了《东七寺》一诗的字里行间。
在方信孺生活的时代,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金国势力的侵扰,使得国家政权岌岌可危;而在国内,腐败现象严重,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而佛教作为一种超越现实苦难的精神寄托,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选择。方信孺同样受此影响,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敬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