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象峰胜因寺
鸿蒙谁辟此山川,龙象新开二十年。
最恨东坡早仙去,只教蒲涧入诗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片混沌中,是谁开辟出了这片山水?仿佛有神明庇佑一般,这里已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已经过了20年。最令人惋惜的是,东坡先生离世太早,无法与他一同欣赏这美丽的蒲涧风光,只好在诗篇中将美景呈现给他。
去完善
释义
1. 鸿蒙: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用来形容大自然的原始面貌。
2. 龙象:佛教术语,指具有威仪的高僧或寺庙。
3. 东坡: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此处代指苏轼的作品。
4. 蒲涧:蒲涧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部,始建于唐代,是佛教禅宗的著名寺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宝象峰胜因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方信孺的敬仰之情。首句“鸿蒙谁辟此山川”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宝象峰胜因寺所处的山川之景,表达出大自然的壮观与神秘;次句“龙象新开二十年”则表现出寺庙历史的悠久和宗教文化的繁荣。
诗人在第三句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最恨东坡早仙去”表达了诗人惋惜之情——他们未能够目睹苏轼的风采、领略其才情。而在最后一句“只教蒲涧入诗篇”中,诗人转而提到了蒲涧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苏轼未能亲眼见证宝象峰胜因寺的美景而只能通过诗篇来了解它的遗憾。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古人风范的缅怀,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象峰胜因寺》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宝象峰胜因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禅意的追求。
关于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目前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从诗人的生平事迹来看,方信孺在南宋时期曾任官职,后因反对和议被贬谪。因此,这首诗有可能是在他任官或贬谪期间创作的。
在这段时间里,方信孺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任官期间积极参政,主张抗金,但在当时的主和派当政的背景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后来,他在反对和议的过程中被贬谪,失去了官职。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也使他更加关注自然和禅意。
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事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转向佛教寻求精神寄托。此时,禅宗佛教在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寺庙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游憩之所。宝象峰胜因寺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边,是当时著名的佛教胜地。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正是宝象峰胜因寺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氛围。
去完善